點觀香港|病人通宵候診「等到死」 急症室輪候時間長點解決?

一名患有長期病患的58歲女病人因發燒和咳嗽,在4月16日晚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卻在17日下午被發現在急症室等候區無障礙廁所內失去知覺,搶救後不治。(詳細報道

梳理該宗個案的時間線,該名女病人是在4月16日晚上約11時到急症室求診,由於被初步評估為次緊急類別,該名女病人獲安排到急症室等候區輪候,經過了通宵候診,等待了約12小時之後,終於在17日早上11時15分等來了醫生為其進行診斷。醫生認為她情況穩定,所以安排她回到等候區等待進一步檢查。

至中午約12時30分,醫護人員準備為該病人進行進一步檢查,但職員先後於等候區及透過廣播系統呼叫病人名字,卻未能找到病人。下午約1時45分,醫護人員再次透過廣播系統呼叫病人,病人依舊未有回應。至下午4時半,醫護人員在急症室等候區無障礙廁所內發現病人失去知覺,隨即為其進行心肺復甦,病人最終於下午5時06分不治。(詳細報道

病人到急診室求診,通宵等候都沒等來做檢查看病,卻猝死在急診室廁所,這不禁讓很多市民唏噓。其實香港公立醫院急診室輪候時間長一直飽受詬病,有市民更用「等到死」這樣的詞彙來形容這次事件。

翻查資料,自2020年起公立醫院已發生至少4宗急症室病人「等到死」事件,例如2021年,廣華醫院亦有一名63歲長期病患在急症室等候區等上病房時離世。

這些悲劇多數發生在服務高峰期,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長期供不應求,尤其是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市民往往要輪候長時間才能見醫生。近日,多家醫院的急症室一度要輪候超過8小時,病人「等到死」的悲劇一再發生,反映本港公營醫療服務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多管齊下增加人手、提升服務能力。

要解決醫護人手長期不足的問題,除了加快培育本地人才外,還必須廣納人才。醫管局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近日有83名內地醫護抵港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紓緩公立醫院醫護人手的不足。醫管局透露最快年底會再有約100名內地醫護來港,期待計劃能夠不斷擴大,進一步彌補本港醫護的人手短缺,保持醫療服務穩定。

另一方面,善用私營醫療市場的資源,是減輕公立醫院急症室壓力的另一出路。政府去年底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要廣泛運用市場能力,以「共同承擔」原則推行由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概念。

《藍圖》的重點措施之一是在今年第二、三季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在私家醫生診斷常見的慢性病,減低慢性病患者對公營醫療的需求。

期待政府能與醫療業界盡快制定詳細的計劃和落實時間表,以公私醫療合力分流醫療需求,從根本上緩解公院壓力,解決市民看診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記得每周一到周五和我們一起,觀香港、看世界。

相關閱讀:

倒臥無障礙廁所 58歲女病人東區醫院急症室等候區離世

發燒婦倒斃公院殘廁 急症室分流輪候太耐點算好?

女病人猝死急症室廁所 醫管局:求助鐘運作正常

林志釉倡急症室配追蹤手環 定位病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