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減輕貧富懸殊 保障民生福祉

文/張琳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本月13日抵港,進行為期六日的考察。考察行程非常豐富,包括社區探訪、參觀學校、以及視察重要發展項目等。考察香港第二天,夏寶龍主任就親身落區與市民接觸和飲茶,並到訪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和深水埗康齡社區服務中心。中央高層親臨香港,體察民情,以實際行動彰顯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性。

今年3月中央宣布組建的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其職責比原國務院港澳辦廣泛,包括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依法治港治澳、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六個方面,具體工作是調查研究、統籌協調、督促落實。其中保障民生福祉被列為中央港澳辦的重要工作,體現了中央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宋小莊分析,雖然現在香港表面上像天下太平,但內裏其實暗湧處處,其中香港貧富懸殊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減輕香港貧富懸殊問題。

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

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香港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不公平問題,例如教育資源不均,學校之間的差距大等。政府應該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優質的教育,從而提高基層家庭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競爭力,減輕貧富懸殊問題。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曾在2019年度預算案中宣布,加強對中小學的教育資源投入,包括提高教師待遇、加強學校設施和技術支援等。相關措施應在政府預算中持續體現。

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

職業教育和培訓可以提高低收入家庭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力和收入水準。政府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資,提高學生和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水準,為他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從而減輕貧富懸殊問題。香港社會福利署可以提供更多社會工作和輔導服務,包括就業指導和理財輔導等,以幫助弱勢群體重建自信和自立能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指出「職業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職業培訓和技能學習,我們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價值。」我們應該摒棄「以分數論成敗」的傳統理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生涯規劃輔導,讓職業技能發揮更大優勢。

推廣多元化教育模式

香港的教育體系過於功利化,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學術成就,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從而減少對貧窮和富裕的偏見和歧視,提高學生的同理心和理解力。例如,舉辦學生交流夏令營、文化交流活動等,透過資助計劃,幫助低收入家庭學生到海外國家交流學習,讓基層家庭學生增加國際視野和跨文化體驗。

此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課堂上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讓學生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影響因素,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教育工作者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志願服務、社會調查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範。同時,我們亦要支持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政策和行動,如支持政府積極推進教育補貼、鼓勵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等措施,從而推動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

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並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習主席指出,「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既增進當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孫後代權益,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習主席的話告訴我們,保障民生福祉、堅持人民為本是社會發展的基石。香港是一個繁榮的國際都市,但貧富懸殊問題對香港社會的和平穩定發展帶來了挑戰。教育制度、社會政策和教育者的努力可以為減輕香港貧富懸殊問題作出貢獻,促進保障民生福祉。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觀點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