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9市4279公職 歡迎港生報考

10日起,廣東省事業單位2023年集中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開始報名,大灣區內地9市超過4200個事業單位職位歡迎港澳青年報考。圖為2月2日,深圳一場招聘會情形。(新華社)

畢業季即將到來,被內地應屆生視為「筍工」的事業單位已經啟動招聘報名工作。4月10日起,廣東省事業單位2023年集中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正式開始報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超過4200個事業單位職位歡迎港澳青年報考。港澳青年可報考的崗位覆蓋教育、衞生、文化、科技、道路建設等多個行業領域。(點此報名

港澳居民登錄招聘系統後,在證件類型中選擇「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或「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並填寫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號進行註冊。

本次招錄報名時間:2023年4月10日9:00至4月12日16:00

報名地址:廣東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信息管理系統(考生報名)

今年招聘的部分職位工作還直接涉及灣區合作領域,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職位,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中心從事粵港澳經濟交流合作的職位、廣東省律師協會港澳台和外事部的法律事務職業等,香港學生的國際化背景或能成為報考優勢。

提到內地事業單位,不少港青可能略有耳聞但並不熟悉。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公益性質的機構,但與公務員不同,事業單位並不屬於政府機構。比如公立醫院、公辦學校、科研機構、銀保監會等機構所提供的帶編制的職位便屬於事業單位職位。

福利保障完善 工作穩定

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港澳的畢業生、港澳居民、港澳青年可以無差別、一體化地報考(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所有的事業單位。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薪酬執行國家和廣東省薪酬待遇規定,儘管目前低於香港、澳門地區收入,但勝在工作穩定、社會福利保障完善,且所在地的住房餐飲等生活成本、總體消費指數比較低,幸福指數較高。

廣東省事業單位今年集中公開招聘的事業單位工作職位超過1.3萬個,其中,港澳居民可以報考的位於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市的4279個事業單位工作崗位。

涉及軌道建設經濟交流

記者看到,今年有多個招聘職位與港澳事務和灣區合作相關。距離香港最近的灣區內地城市深圳市,其南山區大灣區發展促進中心就一口氣招聘4個職位,包括項目建設、軌道建設等領域,均要求碩士以上學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中心(廣東省因公赴港澳人員辦證中心)發展部需要招聘從事粵港澳經濟交流合作的員工,廣東海洋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也在招聘從事港澳台事務工作的人員。

對於港青而言,其國際視野或能在部分要求國際化經驗的職位中脫穎而出。廣東省嶺南工商第一技師學院國際交流與競賽中心所招聘的從事世賽和國際交流相關工作職位,就對英語和國際熟悉度要求比較高。

「身為香港學生,與內地青年擁有着不同成長背景,了解兩地發展形勢是香港學生的優勢。」廣東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執行主席、暨南大學香港學生歐斐婷認為,在涉及港澳經貿相關的單位,香港青年更了解香港的經濟環境背景,「特別是我這種在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熟悉兩地環境的情況下,確實更具競爭性」。

歐斐婷一直有關注事業單位招聘港澳居民的信息。她建議稱,由於港澳青年並不熟悉內地政策體系,如果招聘信息裏同時包括應考科目、考核內容、單位行政風格等信息的補充介紹,相信會有更多的香港青年大膽來到大灣區事業單位應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直部門的涉及大灣區發展的職位往往還要求黨員或共青團員身份。比如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學院要求應聘者為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共青團員。廣東省律師協會港澳台和外事部就招聘從事律師行業日常法律事務工作的員工,就需要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的身份背景。

話你知|事業單位 與公務員區別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衞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與公務員不同。比如公立醫院、公辦學校、科研機構、銀保監會等。

國家公務員,則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可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政府部門中的公務員單位包括政府辦公室、發改局、財政局、人社局、審計局等部門。

宜業宜居 8.5萬港澳居民在粵打拚

在內地報考事業單位競爭激烈,可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去年廣東省事業單位1.4萬個招聘名額,吸引47萬人報考,其中港澳居民274人。去年廣東省事業單位的平均競爭比是1:33.47。2020年和2021年兩年共有1000多名港澳居民報考廣東省事業單位,27人獲聘用。

隨着大灣區就業氛圍越來越友好,北上廣東就業的港澳青年數量也越來越多。廣東正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就業通」,打造宜業樂業「優質圈」,積極支持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已超過8.5萬人,廣東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累計孵化港澳項目2394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3455人。

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未來如何長遠留住港澳等跨境人才,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王清認為,推進與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這是一項系統性治理工程,需要不斷完善引才、留才、育才機制,建構人才流動與協同發展的治理新格局。未來可在已有探索試點的基礎上,由相關機構協商進一步建立人才需求清單、資格認定清單、准入負面清單,推動港澳人才在粵工作無門檻、無負擔。

面試攻略:講自身經歷 掌實務知識

對於港澳青年如何報考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公職單位,不少港青有過來人經驗分享。廣東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組織了港澳青年分享包括報考事業單位在內的考公職單位經驗。

香港青年彭皓旻2020年通過選調生選拔考試入職廣州市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他表示,報考內容涉及思維能力測驗的題型分析、面談分析和面試流程等三方面。「選調生的筆試內容相較國考少了申論的部分,比較適合不擅長寫作的同學。」在面試方面,則是通過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在面試前還會有不計分的面談環節,但是考官們會通過面談了解每一位考生,所以也需要好好準備以爭取較好的第一印象。」

港青洪逸曦目前在廣州市南沙新區公職單位工作。他稱,第一次面試會注重於問一些與自身經歷相關的問題。而第二次面試則偏向結構化,會問一些偏向公務員的實用性問題。

考入事業單位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香港教師馮富榮建議,港澳學子把握好應屆生身份,提早準備事業單位校招。「社招會有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參加,相對來說難度會更大。」

大公社評|為港青內地應聘「修橋築路」

廣東省事業單位開展新一輪招聘工作,名額逾13000個,其中大灣區內地九市提供4200多個職位,涵蓋教育、文化、衞生、科技、道路建設等多個領域,歡迎港澳青年報考,為港青提供一條新出路。由於不少職位與大灣區有關,港青應具有一定優勢。要將理論上的優勢化為實質上的競爭力,增加應聘的成功率,既有賴港青的個人努力,也需要有關方面提供完善配套措施。

廣東省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向港青開放,既是共建大灣區的應有之義,也體現了中央對香港青年的關心厚愛。港青一旦成功進入內地編制,福利待遇和晉升機會與內地同事是一視同仁。相比內地公務員招聘人數少,競爭大,被形容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事業單位招聘人數較多,成功率相對較高。就全國而言,事業單位每年招聘近百萬人,以內地每年有千萬大學生走出校門計,成功率約十分之一。加上事業單位工作穩定,福利不錯,有些事業單位的待遇不亞於公務員職位,因此對香港青年也有相當的吸引力。

但吸引力是一回事,能否獲聘則是另一回事。有統計顯示,截至去年4月,共有1000多名港澳學生報考廣東事業單位,其中27人獲聘用。香港每年有數萬名大學畢業生,報考內地事業單位的只有約千人,人數偏少,成功應聘率更低,這與近年香港文憑試考生到內地就讀熱相比,存在不小的落差。單以內地港生論,去年有13000港生申請到內地上學,其中一半到廣東,但顯而易見,絕大多數港生在內地完成學業後,沒有留在當地發展,而是回流香港搵工,箇中原因值得反思。

中央惠港政策都是好政策,要將每一項好政策落到實處,發揮效果,就要做好政策配套。一再有內地港人反映,向有關部門諮詢和求助時,對方對有關政策似乎不甚了了,不知如何協助,顯示多年來所謂「大門開了、小門尚未開」的問題仍然存在。就應聘公職來看,港青熟悉本地公務員招聘流程,會有一套「攻略」,也有人「教路」,幫助掌握其中技巧。但港青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招聘模式缺乏認知,本港也沒有相關的培訓機構,特別是兩地教育體系不同,這導致不少港青雖然對內地事業單位招聘「心嚮往之」,卻往往知難而退。熟悉內地考試制度、招聘模式的港人,可能是那些從小在內地生活、接受內地完整教育的港青,但這群人的數量肯定有限。

如何將好政策落實好,鼓勵更多港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廣大港青受惠,其實有方法。舉例說,港生回內地讀大學已有一套成熟機制,內地院校承認香港DSE考試成績,港生不必參加內地高考,只要在DSE考試達到某個成績,就可被內地院校錄取。同樣道理,港青應聘內地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時,有關方面若能因應港青知識結構,設立一套評估標準,甚至將考場搬到香港,相信港青應該可以發揮得更好。

共建大灣區是香港的未來,也是港青的未來。中央惠港政策源源不斷,對港青的關愛更是無微不至,不折不扣、全面貫徹落實好中央惠港政策,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做好配套工作,才能讓政策真正落地、開花結果;做好「修橋築路」的工夫,有助打通港青北上發展的最後一里路,這是特區政府和內地有關方面的共同責任。(來源:大公報 記者:盧靜怡)

一圖|廣東4279公職歡迎港生報考 4月12日截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