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記者觀察|平過外傭的「社區保姆」 緣何認知度不高?
「社區保姆」你知道嗎?在本港18區,每一區都有由不同組織提供的「幼兒互助中心」,提供「社區保姆」服務。這些「社區保姆」服務和外傭提供的服務有什麽不同?「社區保姆」給本港帶來哪些變化?點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位於葵青的「幼兒互助中心」。
家住青衣青俊苑的阿詩是一位全職媽媽。每個工作日的白天,她都要落手落腳親自照顧小朋友。不過,過去半年,她的生活有些不同。每天下午,除了照顧自己的小朋友之外,還有一個鄰居的小朋友也需要阿詩一並照顧。也就是說,她需要同一時間照顧兩個孩子。而這,是她的新身份:社區保姆。
在葵青區,「社區保姆」服務由婦女服務聯會提供。2010年,社會福利署邀請婦女服務聯會參與營運「幼兒互助中心」,希望用鄰里互助的概念,幫助到社區裏的幼兒照顧者。「社區保姆」就是「幼兒服務中心」的其中一個服務項目。
婦女服務聯會主席歐陽寶珍告訴點新聞記者,「社區保姆」服務共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社區保姆」上門服務,第二種是將小朋友託管在「社區保姆」家中,第三種是小朋友在「幼兒互助中心」由「社區保姆」看管。每小時收費25元,而特定人群(如綜援人士)還可以免費或減免一定的費用。
「社區保姆」運營了十幾年,婦女服務聯會在葵青區已經累積了上百位「社區保姆」。現在,使用服務的人,已經不只限於葵青區,附近社區的人士,也會聯絡他們,希望能使用這項服務。
從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有6463人次使用了婦女服務聯會轄下的上門式「社區保姆」服務,而使用「幼兒互助中心社區保姆」服務的則為595人次。
「社區保姆」價格平 溝通較外傭更容易
本身和太太都是做零售業的黎先生就是「社區保姆」服務的使用者。原本在孩子出生前,他們早早搵定工人,希望在孩子一出世就有人幫手照顧。未想到,孩子出生,和菲傭姐姐相處了近一個月之後,發現仍難磨合。黎生情急之下上網查詢,找到了婦女服務聯會在葵涌邨的「社區保姆」,一周三天,每天將孩子交由「社區保姆」託管。
「我一點也不後悔這個選擇,本地保姆和我們同聲同氣,無論在照顧小朋友的理念上還是時間安排上,都能和我們比較好地溝通。」黎先生說。
除了溝通方便,經濟也是他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黎先生告訴點新聞記者:「現在很難用政府價請到一個工人,『社區保姆』的價格每月只要2000多,省下來的錢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在小朋友身上。」
「社區保姆」以互助為出發點 希望讓照顧者透口氣
「互助」是「社區保姆」服務的核心。一方面,對於服務使用者而言,相較外傭,「社區保姆」的價格更便宜;另一方面,對於願意做社區保姆的社區人士而言,則可以賺到小小津貼。以每人每小時25元計,一個社區保姆一次最多帶三個小朋友,時薪即為75元,已超過最低工資標準。
做了超過十年「社區保姆」的幗英保姆告訴點新聞記者,這個服務「對大家都好」。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之外,「社區保姆」對需要服務的人群而言更為重要。
歐陽寶珍則表示,一個常年照顧小朋友的照顧者也需要透口氣,無論是想要去進修,還是想要去理髮,或者哪怕只是想出去跳一場舞,都可以使用「社區保姆」服務將孩子暫託。「讓照顧者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事,變相也是給他減壓。」
「社區保姆」服務的認知度不高 需求難以配對
雖然「社區保姆」服務已經存在超過10年,但知道這項服務並且在使用這項服務的人,仍然有限。今年2至3月,婦女服務聯會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進行的「疫情後幼兒託管服務及發展需要」問卷調查發現,近八成半家庭有幼兒託管的需要,而只有一成真正使用了社區的幼兒託管服務。
「大部分人不知道去哪裏找相關的服務。」歐陽寶珍告訴點新聞記者,「相關服務的宣傳並不足夠。」
已經在使用「社區保姆」服務的黎生告訴點新聞記者,他也是上網搜索了很久,才找到了這個服務。在婦女服務聯會的調查中,很多家長表示難以獲取和「社區保姆」相關的服務名額等資訊,而想要去比較資助託兒服務及非政府託兒服務的質素更是只能靠口耳相傳。
一直以來,政府表示「公眾人士可透過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網頁內的《幼兒服務》部分,直接連結已上載於社署網頁的服務資料 (包幼兒中心、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暫託幼兒服務、延長時間服務、互助幼兒中心、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詳情,包括營辦機構和中心的名稱、地址、聯絡電話、服務對象、名額及收費)」。點新聞記者實測之後發現,資料確實存在,但到達相關頁面的路徑相當複雜,不利於民眾獲取信息,而且沒有提供各區幼兒服務名額的使用狀況,對需要服務的人士而言用處不大。
如果未來政府可以提供一站式資訊平台,整合各類託兒服務資訊,供家長參考,將大大降低家長尋找這類資訊的成本。
社區幼兒託管服務到位 或可支持香港本地人力市場發展
調查還發現,近八成半育有子女的受訪者表示照顧子女的工作是由自己及配偶負擔,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曾因照顧子女而影響工作。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育兒主要照顧者的角色都落在子女的父母身上,這意味着父母需要同時扮演「勞動者」與「持家者」的雙重角色。礙於傳統性別價值觀及社會建構女性為「照顧者」角色,孩子更多的照顧者為女性。在受影響的女性照顧者當中,近半會選擇放棄全職工作轉而尋找兼職工作,更有近六成會選擇放棄工作及更多的經濟收入。若她們選擇離開職場,日後要重投就業市場會非常不容易,很多時候在人工及職位上更會被大打折扣,令家庭收入變得不穩定。因此,如果政府能夠加強對幼兒託管服務的支援,增加服務選擇並提高質量,更能配合到家庭及社會的需要,同時支持香港本地人力市場可持續發展。
增加幼兒託管服務 望在更多政府大樓或公營機構提供幼兒託管服務
根據婦女服務聯會的調查,不少照顧者因為照顧兒女而選擇離職、兼職工作、放棄進修,更是不能加班。增加更多幼兒託管中心,視乎各區的實際需要,相應增加託管名額,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服務。當局亦應增加課餘託管服務及收費豁免名額,將申請門檻降低。因而,給照顧者一個喘息的機會,讓她們可以利用時間進修以及再就業,釋放勞動力,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另外,如果有更多的工作場所能增加幼兒託管服務,將會吸引就業。現時,機管局於機場已設立首間幼兒園,為三歲或以下嬰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政府亦計劃於新的政府大樓及辦公室設有由社署提供的幼兒託管服務。如果政府及更多公營機構能增加建設「家庭友善」設施,在更多政府大樓或公營機構提供幼兒託管服務,並開放相關服務予鄰近區內居民或非公務員在職人士使用,相信會吸引更多勞動力重返職場。
(點新聞記者一寧、子言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