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視聽】兩會特別版:中醫藥共融發展 一定從大灣區開始!|嘉賓:李應生 陳勇(第21集)

在全國兩會期間,點新聞推出《議視聽》兩會特別版,由「老朋友」、點新聞特約記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擔任客串主持人,在駐地特邀五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與點新聞記者「雲連線」,就此前點新聞節目《港人看兩會》所收集到的五個港人關心的話題暢所欲言,回應市民關切。

本集我們請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分享自己的兩會見聞,並且針對香港中醫藥發展、香港與內地在中醫藥方面的合作、中西醫結合等發表看法。

有港人通過點新聞《港人看兩會》節目提到,中醫副作用較小,希望將中西醫結合,讓市民有更多選擇。李應生表示,經過新冠肺炎疫情,市民對中醫藥的了解程度有所提高,現時中醫藥發展到達「轉折點」。疫情期間,政府撥款予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其為確診人士進行遙距診症,由去年到現在已經為逾3萬人士看症。他希望政府從資金和人才兩方面提供支援,指確診人士或會有新冠後遺症,確診基數大,令到需要服務的市民增多。中藥希望取得科研成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均有中醫藥學院,教授的學術能力毋庸置疑,希望為中醫藥方面培育更多人才,讓中藥「走出去」。

陳勇透露,之前確診新冠肺炎,亦是通過中醫遙距診症,並當日「享受」送藥上門服務,大讚中成藥較溫和、副作用小,適合調理身體。他指,中醫藥也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相信中醫中藥未來走向世界,連同香港打造國際標準是指日可待。他亦感謝李應生代表和中醫藥界其他人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時製作調理湯包,再經過地區人士送給廣大街坊。陳勇續指,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一術語,身體如此,通關亦是如此,形容中醫的智慧深奧卻實用。

對於有市民希望加強中西醫結合,李應生表示,中醫在針灸和推拿方面對急救都有效,中醫和西醫分別從本和標去醫治,道理不同但可以優勢互補,希望在全港18區的健康中心加入中醫藥元素,例如為市民提供中醫藥資訊,方便市民了解相關知識,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建議,有必要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提議將現有中醫藥醫療券使用範圍僅限65歲以上人士擴展至18歲以上人士。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各界都在呼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中醫藥是否也應該積極與內地合作?李應生回應指,共融發展,一定要從大灣區開始。以學生實習為例,香港缺乏中醫院,過往中醫學院學生大部分需要前往內地展開為期一年的實習。另外,無論中藥還是西藥,在製造新藥之前必須經過臨床實驗,這在過往亦需要借助內地的中醫院才能進行。灣區內人員往來密切,內地中醫院已經開始採用中西醫結合方式,目前香港10名中醫師在內地公營機構任職,李應生認為此舉是有助年輕一輩的中醫師吸收內地豐富經驗,形成「生力軍」,於是他今年提出建議,希望擴大名額,又指在疫情過後,兩地人員恢復往來,對中醫學術交流或中藥研究是「無往而不利」,方便人才交流器材共用。

陳勇表示。過往英國管治香港時,刻意打壓中醫藥發展。回歸後中醫藥迎來春天,應該助民族精髓重新煥發青春。據他了解,李應生代表等人在疫情期間與張伯禮院士視頻連線會診,令香港的中醫藥界更加規範化,希望未來政府大力扶持中醫藥發展,香港亦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幫助中醫藥訂立國際標準走向全世界。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鄧文瀚、蘇婷北京報道;撰文:李九歌;視頻攝製:蘇婷、周楎、林雋康)

【《議視聽》兩會特別版】

空間對安老十分重要!|嘉賓:陳帆 陳勇|【議視聽】兩會特別版(18集)

國情教育怎麼做?這麼做!|嘉賓:黃錦良 陳勇|【議視聽】兩會特別版(第19集)

發展創科黃金期 港青可灣區尋機遇|嘉賓:朱葉玉如 陳勇|【議視聽】兩會特別版(第20集)

【港人看兩會】

港人看兩會|盼縮公屋輪候時間 延長舊唐樓維修資助【房屋篇】

港人看兩會 |讓港青北上實地體驗交流更添民族自豪感【國情教育篇】

港人看兩會|港青灣區發展 冀政府提供「落地」後續服務【青年灣區發展篇】

港人看兩會|中西醫結合 合理資源分配 減輕基層醫療負擔【中醫藥篇】

港人看兩會|親身感受內地生活 港人盼在灣區迎機遇【灣區發展機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