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故事館|平凡街坊化身社區守護員 一樓之長心繫鄰里需要

鋼筋石屎將人際關係築起圍墻,鄰里關係疏離淡薄,屋邨內家家戶戶重門深鎖。你是否懷念「獅子山下」的年代,那份鄰里守望相助的街坊情?舊時的「街坊保長」已不復見,但現在幸有那麼一群普通居民挺身而出,扮演起穿針引線的角色,重新緊繫鄰里關係。他們定期探訪社區居民,幫助居民排憂解難;他們動員居民參與社區,協助建構鄰里網絡;他們是社區的一分子,卻又是社區的守護者,他們就是「樓長」。

【初任樓長處處碰壁 關心街坊生活點滴終打開心防】

吳淑玲(玲姐)是秀茂坪的一位老街坊。4年前,她偶然見到秀茂坪社區在家樓下招募幫助鄰里街坊的樓長,「最初我也是無意中成為一名樓長,純粹就是想幫助區裏的老友記。」

起初,玲姐融入鄰里間有些困難。許多街坊並不認識她,在玲姐上門探訪時,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滿了對陌生人的戒備。「街坊們不是很想招呼我,不想我來探訪。」儘管時常會吃到閉門羹,玲姐依然沒有放棄,她照例上門探訪,和街坊們聊天拉家常,從生活的點點滴滴處關心街坊。慢慢地,玲姐的真誠打動了街坊,許多人開始對她敞開心扉,把她當作值得信賴的家人。

在秀茂坪,玲姐並不是唯一一位熱心的樓長。回憶起做樓長時印象最深刻的事,活潑的玲姐頓時言詞哽咽,潸然泪下。「有兩個同是樓長的好姊妹,在疫情期間過了身。」她提到,昔日和她「行孖必」拍住上、長期為街訪奮鬥的兩位「好戰友」,都不幸因癌症過世。但她們的經歷給了玲姐莫大觸動,「她們在世的時候,雖然身患重病但都願意出來為社區服務,為何我自己不做?」同為長者的玲姐也有很多病痛,她有哮喘,去年亦檢查出心臟有問題,但好姊妹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她堅持去探訪街坊,她亦享受幫助他人的快樂,感到生活充實。

【親力親為改善兼善里衞生 找回孩童時的鄰里關係】

譚紹亨(譚生)是深水埗荔枝角兼善里的樓長,與主力探訪、幫助老人家的玲姐不同,譚生更加關心社區的衞生工作。兼善里舊樓林立,有高達3000戶劏房,是典型的「三無大廈」,住在該社區的居民年齡、種族多樣,人口流動頻繁,經常有人搬出搬入,並將大型傢具棄置走廊和梯間,樓內環境衞生隨之成為大問題。「早前這裏有些搭棚問題,引來很多鼠蟲四竄,我們樓長就要在夜晚開會討論,怎樣和市區重建局溝通,催促下承辦商,早些拆除棚架,避免這裏成為『老鼠樂園』。」譚生指,除了即時與政府溝通解決衞生問題,樓長們亦親力親為,每年組織整棟樓的清潔大掃除。

譚生和兼善里其他樓長還會舉辦社區活動,拉近鄰里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兼善里會組織一些街站和活動,無論是南亞裔還是其他族裔的居民,不同背景的人士都會和我們一齊去參與。」譚生十分懷念孩童時期的鄰里關係,他小時候住舊屋邨,鄰里之間充滿親情溫情,然而在他入住兼善里的這十幾年裏,譚生表示自己並無機會認識鄰里街坊。自從他參加了樓長計劃之後,與街坊有了多一些的接觸,好似重新找回昔日的鄰里關係,這讓他很欣喜「現在我見到一些熟悉的街坊時,我們都會互相打招呼,就像朋友一樣。」

【展望樓長計劃的未來 擴大和多元發展是關鍵】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街坊情最能驅走社區冷漠。「樓長計劃」最早誕生於2003年,那時香港正面對「沙士」(SARS)的挑戰,以及金融海嘯的衝擊,家家戶戶人心惶惶,鄰里之間也產生了些許距離。為了重新構建鄰里互助網絡,「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會」資助推行「樓長計劃」,在社區進行多元化發展。至今已支援超過130個樓長計劃項目,訓練超過8600個樓長服務社區。

因應不同社區及房屋特性,參與樓長計劃的市民都通常各懷絕技,成為街坊的強大後盾。譚生曾做過維修師傅,因此也常常參與社區義工維修。居住在坪洲的區長李小雲女士(小雲)在支援長者的同時,也是島上後生一輩的「遊戲嫲嫲」,她會到小學和幼稚園,教小朋友玩懷舊遊戲,例如挑竹籤、公仔紙、抓豆袋等等。而位於駿洋邨的樓長康慰先生則是一位「語言大師」,他精通客家話、學佬話、福建話等多種方言,幫助身邊那些語言能力較差的街坊解決溝通問題。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委員、推廣及發展小組委員會主席譚家明先生表示,「樓長計劃」下一步將會與不同的專業團體合作,推行到更多地區,因地制宜建立跨界別、跨組織、跨代的鄰里互助支援網絡。同時基金會亦計劃籌備專項項目申請,比如以「認知障礙」為目標的的專項計劃等,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讓「互惠互信」的鄰里精神繼續傳承至下一代。

(點新聞記者丁旻、鹿洺報道;撰文:鹿洺;剪輯:丁旻;拍攝:周楎、丁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