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生活|每10人中有一個膽結石患者

不少白領為求方便,都會選擇食快餐。

高脂飲食形成風險高 八成無症狀難察覺

經常大魚大肉,即使有上腹痛、噁心等現象,許多人或許以為只是「吃得太飽」,殊不知這可能是患上膽囊結石或膽管結石的警號。到底膽結石是如何形成?患者又有什麼徵狀?有沒有預防方法呢?這次請來外科專科醫生譚德立為大家講解。

膽是消化系統的其中一個重要器官。膽汁是由肝臟製造,平時會存放在膽囊內,當進食時膽囊會進行收縮,將膽汁排空,排到十二指腸幫助脂肪在腸內的消化和吸收。在正常情況下,膽汁中各種成分包括水分、電解質、膽固醇、膽色素、膽鹽的含量保持着相對的穩定,惟當成分失衡,膽囊內就會容易出現沉澱,結成小石。

譚德立醫生表示,如膽固醇於膽汁中呈現過飽和,就有機會形成膽固醇結石;膽色素呈現過飽和就會出現膽色素結石;大多數的膽石是膽固醇和膽色素混合石,如患者經常進食高脂、高糖、高膽固醇的食物,加上缺乏運動,便有較高風險形成膽石。

根據統計,每10個人就有一人有膽結石,不過,膽囊雖有結石形成,但好多人並不知道,原因是八成患者都沒症狀。譚醫生解釋,膽囊在右上腹位置,在肝臟之下,但是在我們的上腹位置還有其他器官,例如胃部、十二指腸、胰臟。即使膽石有症狀,其痛症症狀和其他附近的器官的痛症都差不多,因此有人誤會以為是消化不良所帶來的不適。也由於大部分膽石患者沒症狀,令患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檢查,致使病人未能發現自己有膽石。直至結石阻塞了膽囊出口妨礙膽汁排出造成急性的腹痛,這個現象稱為膽絞痛。

膽絞痛通常會在進食後發生,右上腹會出現痛楚或劇痛,亦會感到噁心甚至嘔吐,痛楚可持續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這情況較容易在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後發生。當膽石阻塞膽囊出口情況得到改善後,痛楚就可緩解。如果情況持續,有機會造成急性膽囊炎。譚醫生提醒,膽石除可引致膽絞痛和急性膽囊炎外,亦可引致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炎。無論是膽管炎和胰臟炎,有機會引致生命危險,因此一定要小心處理。

若進食後出現右上腹痛,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腹部超音波是最基礎檢查膽結石方法,若曾出現膽絞痛,或膽石引起的炎症如膽囊炎,膽管炎或胰臟炎,會建議以微創手術把膽囊和內裏的結石一起切除。譚醫生解釋說,若膽石已經出現在膽囊內,膽囊就不能保留了。曾經有病人問,可否只清除結石而保留膽囊?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若單是清除膽石而保留膽囊,膽石復發的機會很高,在處理效果上並不理想。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幫助降低膽結石風險。若懷疑自己有膽結石,就要盡快求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