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派錢以外 期望預算案有啲乜?(下)

現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明日(22日)發表,社會對於應否再派發消費券的討論仍爭持不下。多個政黨、團體建議倡議派發5000元至10000元電子消費券,亦有黨派及會計師行反對再派。點新聞記者繼續訪問多位立法會議員,看看「派錢以外,期望預算案有啲乜?」

梁子穎認為,政府應思考高地價政策與及公共房屋政策的改革。(點新聞資料圖)

工聯會立法會勞工界議員梁子穎表示,香港現時最大的問題是貧富懸殊嚴重,基層與貧苦大眾面對通脹壓力,收入少開支大,有工作的收入不高,打工仔未能分享經濟成果,薪金回報無增長,政府需要正視如何保障全港多達390萬自食其力的打工一族。另一方面,退休保障的強積金年年都追不上通脹,管理費高於實際回報,被批評為無競爭投資工作,政府要立定決心徹底改變強積金的投資方法、投資管理和投資策略,要切實解決利益固化藩籬,引入投資管理競爭性提升退休保障。

梁子穎認為,派錢以外,政府應思考高地價政策與公共房屋政策的改革,投放大量資源興建基層房屋,解決住屋難題是首要任務,調控生活必需品價格與以及監管商品價格,防止不法商人抬高物價剝削基層市民。此外,香港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浮現多種問題,突顯政府在人力資源規劃政策的失敗,未來要先解決短期出現的人手不足問題,長遠而言,做好在高中階段的分流培養人才方案,創建多元就業社會,解決各行向業的人才供應問題。政府亦要多部門合作制定政策鼓勵生育,提供多方面支援和優惠政策,幫助有生育意願和能力的家庭。

楊永杰建議政府完善幼兒照顧政策支援雙職家庭,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點新聞記者攝)

立法會九龍中議員楊永杰表示,社會正邁向全面復常,惟面對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疫情前旅客年均消費總值達4000億至5000億港元,惟現時旅發局1億元的旅客宣傳推廣計劃未有足夠吸引力,政府需加強振興旅遊業力度。為應對大批旅客來港、改善旅遊業及提升本地旅遊業接待能力,建議政府預留15億元加強旅客優惠,向首100萬名過夜旅客派發500元「旅客消費優惠券」,推出優惠套票和大抽獎活動等,資助跨境巴士公司檢驗和維修車輛及申請牌照,並撥款20億元成立「盛事基金」,鼓勵及協助機構盡快復辦大型活動和舉辦新活動,刺激旅客消費,加快旅遊業復甦。

楊永杰指出,香港人工作時間普遍過長,以致大部分「雙職家庭」都難以抽時間陪伴子女,令他們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出現不平衡的情況,而社會亦缺乏全面的家庭友善政策,打擊生育的意願,建議政府完善幼兒照顧政策支援雙職家庭,例如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加強社區保姆的培訓及增設更多日間託兒所、以提高本港出生率。另一方面,人口老化和生育率不斷下降亦進一步影響香港的整體競爭力,楊永杰認為政府提供更多誘因鼓勵市民生育,建議增加「子女免稅額」及「生育津貼」,增加對試管嬰兒服務的資助名額,縮短輪候時間,增設兒童醫療券,每年向每名兒童的醫療券戶口注資2000元,減輕家長負擔。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立法會議員黃錦輝關注香港的創科產業工作。(點新聞資料圖)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立法會議員黃錦輝關注香港的創科產業工作。他指出,《施政報告》着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清晰勾畫香港創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策略,財政預算案應與這些政策互相呼應,做好搶企業、搶人才的工作,才能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引領香港全速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黃錦輝分析指,政府在創科工作上已有不少投放,包括施政報告提到成立50億的「策略性創科基金」及「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等配套,以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可是基金如何運用等內容至今仍未有具體方案,政府需要加快政策的出台,並將資源調配合適的地方,增加人手。他又指,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成功吸引更多創科專才來港,針對本港人才培養發展,參考學徒制度,他建議政府撥發1億成立「人才基金」,為每位來港的專才配置一名本地人員跟隨工作,透過工作上的合作向這些專才學習,不單減輕專才的工作壓力,同時亦提高本地人員的能力水平,即使這些專才日後返回自己的國家,多年跟隨他們的學徒得中有所得着,甚至補足這些人力空缺。

郭玲麗認為政府應該撥發資源,用於加強市民情緒深層輔導工作。(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表示,疫後香港復常進度仍然較慢,政府除了急需盡快恢復經濟,亦要留意市民的生活質素及情緒壓力,過去幾年香港開心指數持續下降,為應付生計,不少港人需要長期工作,疫情期間更有不少人失去工作,生活壓力隨之增加,長者及子女的照顧問題,家庭婦女勞動力未能完全釋放,同樣影響部分港人的經濟收入,這方面基層情況尤其嚴重,讓市民懷着開心、愉快的心情工作,不單對他們的情緒健康有好處,更能激發他們的工作潛力,更好地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郭玲麗認為,香港人壓力爆煲,政府情緒輔導服務流於形式,只是以熱線電話或講座等服務作預防準備,並未能做到深層輔導。社工人手不足,不少人在等候社工跟進個案前,可能已經抵受不住壓力,繼而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為了解決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她認為政府應該撥發資源,用於改善市民精神情緒的深層輔導,並將之擴至社區及學校之內,協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另一方面,完善社區上的基層醫療及照顧服務,成立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牙科醫療,不單改善市民的體質健康,同時有助釋放中年家庭婦女勞動力,協助她們改善家庭經濟環境。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