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1周年|美國還要加碼到什麼時候?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這場原本被外界認為是強弱懸殊的軍事衝突,並未以速戰速決的方式結束,反而演變成漫長的消耗戰。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源源不絕地向烏克蘭輸送武器,正是衝突不斷延長的主因,而在近日衝突將近一年之際,西方又再大肆炒作俄羅斯發動所謂「春季攻勢」及烏克蘭發動反攻的消息,並以此為藉口向烏克蘭供應更強力武器,勢將令衝突進一步升級。
自2月初開始,西方媒體及官員就不斷炒作俄羅斯「春季攻勢」的消息,例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14日主持北約防長會議時,就聲稱俄羅斯已經展開新的「春季攻勢」,而且「兵力、武器和戰力都更強大」。與此同時,美國防長奧斯汀則表示,他預期烏克蘭將會發動新一輪反攻。
頓涅茨克進攻行動已持續一個月
西方口中的俄軍「春季攻勢」,大抵是指在烏東頓涅茨克州城鎮武赫勒達爾和巴赫穆特的進攻行動,以及針對去年被烏軍奪回的重鎮利曼的進攻。其中,武赫勒達爾和巴赫穆特的戰事已經持續了約一個月時間,雖然俄軍已經投入大量精銳部隊和持續以火炮猛轟,但烏軍仍然頑強抵抗,令戰況膠着。
西方官員聲稱,俄軍正組織一次類似去年開戰初期的大型多兵種聯合攻勢,以期一舉擊潰烏克蘭守軍,他們認為戰力相對保存得較好的俄羅斯空軍或在這次「春季攻勢」中扮演較重要角色,俄軍可能會調動大批戰機和直升機協助地面部隊進攻。
至於烏克蘭方面,烏軍亦加強對扎波羅熱州重鎮梅利托波爾的攻勢,企圖收復更多扎波羅熱周邊地區,進一步切斷烏東俄軍控制地區與克里米亞之間的陸路連接。
只讓烏擁有限戰鬥力拖長戰事
正如美國在去年1月不斷炒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消息一樣,美國和北約這次炒作所謂俄軍「春季攻勢」,明顯亦是為軍事衝突升級作準備,同時也是為了堅定北約盟友之間支援烏克蘭的決心。
分析認為,過去一年來,美國一方面阻撓推動俄烏和談的工作,一方面則一直某程度上控制着俄烏衝突的升級速度。儘管美國不斷提升對烏軍援的力度,由最初只提供單兵反坦克武器等偏向防禦性裝備,到後來開始提供自走火炮、攻擊無人機及長程導彈,以至近期的坦克等重型武器,但美國始終手執烏軍的韁繩,既要讓烏克蘭擁有一定戰鬥能力,但又不會讓烏軍可以強大得全面壓制俄軍。美國的目的就是盡量讓衝突延長,將俄軍拖入漫長消耗戰,從而削弱俄羅斯整體國力。
換言之,這場俄烏衝突在短期內都不會看見終點,意味烏克蘭人民將要繼續受苦。俄羅斯私營軍事集團「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津日前便承認,俄軍起碼還要「一年半至兩年時間」才能完全控制烏東頓巴斯地區;西方官員亦向媒體承認,未來幾星期俄烏雙方將持續互有進退,「對烏克蘭人而言,今年將是漫長又非常困難的一年。」
炮火聲一響 改變烏人命運
俄烏衝突以來,烏克蘭全體人民的生活都受到巨大衝擊,不少人的人生都出現重大轉變,當中有人棄筆從戎,有人徹底與說了一輩子的語言切割,也有人發現自己平凡的職業一夜間變成維持國家運作的重要崗位。
州長上戰場
去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當天,時任烏克蘭西部切爾諾夫策州州長的奧薩丘克事先已收到俄軍將發動攻擊的簡報,他整晚不敢熟睡,他說:「我被爆炸聲還有手機傳來俄羅斯全面攻擊烏克蘭的信息吵醒。」奧薩丘克後來索性西裝換軍裝,成為烏克蘭國家邊防局中校。
衝突開始後,50歲的奧薩丘克親赴邊境協調烏軍各部門合作,但由於還有州長職務在身,他當時無法直接參軍。他說:「去年上半年,我在切爾諾夫策組織動員,每天我都敦促大家從軍。當我的州長任期在7月14日屆滿時,我馬上入伍。能與邊防軍並肩奪回烏克蘭的邊界,對我來說是一大榮耀。」
奧薩丘克現正在巴赫穆特與俄軍作戰,他計劃一直待在軍中直到最後,認為從軍是他與每個公民的責任,必須保衛烏克蘭直到贏得勝利。
與俄語訣別
俄烏衝突爆發前,烏克蘭黑海重鎮敖德薩居民穆辛科只會說俄語,甚至看不起說烏克蘭語的人,但去年2月24日炮火聲一響,「每件事都變了」。
穆辛科的祖父在去年3月俄軍進攻敖德薩時喪命。她說:「我難過得感受不到悲傷,與俄羅斯有關的一切,我只感到厭惡與怨恨。」出於這股怨恨,穆辛科決定不再說俄語,「我變成只說烏克蘭語,毫無妥協且不會改變。」她的父母與男友也改說烏克蘭語。
穆辛科自此積極參與保存烏克蘭文化運動,包括成立組織保護烏克蘭語。她說:「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才會永久流傳與發展。如果我們的小孩不說烏克蘭語,這個語言就會死亡。」
堅守國家生命線
53歲的火車車長葉廖緬科在衝突爆發當天,與同事一起協助數以千計同胞撤離。他憶述當日的經歷:「大家都很害怕,全都驚魂未定:小孩、貓狗、成人、老人皆是。我們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上車。只能容納4人的包廂擠了10到12人。」
過去一年來,他駕駛的火車穿越烏克蘭大片地區,有時候更需要關閉車頭燈隱蔽行車。儘管鐵路工人被很多烏克蘭人稱為「英雄」,但兩個兒子都上了戰場的葉廖緬科認為自己的工作不足掛齒。「我只是做好我的工作,我們沒燒掉任何坦克、擊落一架飛機或擊斃一個俄羅斯人。」
(來源:香港文匯報 特約記者:余家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