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為什麼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文/關品方
國家安全概念包括很多方面,關鍵是資源供應安全。資源安全包括資源的可再生性,質量水平,結構組成,均衡供應和經濟需求五個基本要素。日本在資源供應安全方面十分欠缺。日本是島國,由主要四個島嶼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由於四面環海,沒有內陸腹地的支持,加上地處太平洋西岸兩大地殼板塊接壤的磨擦夾縫之間,隨時有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的威脅。因此大和民族本質上欠缺安全感。統治階層(尤其是右翼極端狹獈的民族主義狂熱分子)為了取得資源供應,貫穿其立國以來的歷史,頑固形成其向外擴張和武力掠奪的本質,直到今天未嘗改變。筆者在日本留學和工作多年,過去數十年來,在和日本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深深感到即使在民間,日本人的內心深處經常有「日本沉沒」,「種族滅絕」的悲情和恐懼,耽於追求現世的淒絕美感和官能滿足,因為有一種茫然不安的心理威脅。
日本的國策,說到底是為了長期取得相對廉價優質的資源供應(包括資材和能源),尤其是戰略資源。為了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日本要爭取石油,稀有金屬及其他具戰略性質的物資不會短缺。日本為了維護自身的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對中國過去四十年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迅速崛起,曲解為對日本構成安全威脅。
在21世紀新時代的今天,資源安全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這是硬核的現實,毋庸置疑。戰後78年來,先後發生過多次能源和金融危機,都曾經嚴重打擊日本的經濟進程。由於創新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物醫藥,半導體,太空和軍工四大產業對於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製造,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五大方面的依賴日益凸顯,直接導致對稀有金屬的需求更形尖銳。
日本為了維護其自身高新科技產業的相對競爭力,作為基本國策,長期以來執行「金屬資源保障政策」,而且不斷修正深化和加大力度,擴大稀有金屬產品品種的儲備範圍。明治維新(1868年)以來,日本對於自身有限的資源充分地保護起來,從外國輸入資源,儲藏自己的東西,消耗人家的東西。僅舉木材一例,進口所謂北洋材和南洋材,把自己本土的木材保護起來,絕對不濫砍濫伐。
進入21世紀,過去20多年來,日本以分散採購的方式,不斷悄悄地從中國大量進口稀有金屬,並且囤積起來。從大約十年前起,這情況逐漸引起中國的警惕。日本囤積稀有金屬的對象為鎳、鉻、鎢、鈷、鉬、釩和錳7種稀有金屬,進口依賴度超過90%,數年前更把銦、鉑和稀土類3種資源也列入為儲備對象,擴大稀有金屬品種的儲備範圍。以上10種金屬資源都是日本頂尖的汽車,電子信息,自動化,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等產業必需的罕有物資,不但是製造液晶面板不可替代的金屬原材料,更是在高新科技和武器製造方面極其重要的資源。
由於日本基本上沒有稀有金屬資源,上述10種稀有金屬絕大部分要從中國進口,一旦中國有所警覺進而限制出口之後,日本自然而然視之為對其國家資源安全的極大威脅。其中尤以稀土類資源為重中之重,從中國進口的比例高達83%,相當誇張。
大量儲備稀有金屬,需要巨額資金。日本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不同的儲備專項資金,稀有金屬進口儲備在日本的國家預算之內是永恒不變的項目,其重要性僅次於直接的國防預算,可理解為隱藏性的類軍事開支。除了政府行為之外,日本還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大規模投資礦產資源。日本長期以進口廢舊金屬為名,主要從東歐國家收購報廢的大型器材,還包括俄國的退役米架飛機。主要目的就是從中提取鈦,銦、銥、鋯、銫、鋰、鎢、鋇、銻等稀有金屬材料。所謂「收買爛銅爛鐵」,是日本十分重要的基礎產業,提煉之後用於製造高增值產品出口到國外。
日本除了從中國進口稀土資源之外,還有非洲和蘇聯解體前的東歐地區(僅佔17%)。由於稀土資源極度依賴中國,自從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之後,從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眼中看來,構成所謂「中國威脅」。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濱田和幸認為,中國擁有全世界稀土資源的88%,儲藏量非常豐富,應該由全球共享,中國不可獨自擁有,中國不應限制出口,因為叉住了日本(和美國)的咽喉。日美兩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制動設備和導航武器,就難以發展太空產業。因為稀有金屬是製造尖端武器和偵測儀器(還有火箭等推動裝置)不可缺少,無法替代的關鍵原材料。
美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大國之一,對外依存度相對較低。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全球範圍已建立了多層次和多渠道的資源供應保障體系。美國的戰略物資儲備由聯邦政府總務署統籌管理,儲備方式分為國家儲備和軍隊儲備兩種。有關的法律,包括國防工業儲備法,重要戰略材料儲備法和戰略物資儲備條例。美國早在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而美國參戰之前,已經開始實行戰略物資儲備。根據有關的網上資訊,美國在1985年公布的儲備項目清單,戰略資源已多達63類共93種,除了稀有金屬之外,還包括石油,天然氣,橡膠,甚至銅,鋁和金(黃金+白金)。過去22年(9.11之後),美國擔心能源和其他關鍵物資如一旦中斷,會嚴重威脅經濟安全,因此更加重視戰略物資儲備。在這方面美國如肯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
嚴格而言,當代對國家安全的定義,其內涵包括16個方面: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能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生物安全、極地安全和深海安全。美國是最重視其自身安全的國家,有十分成熟的具體安排和運作機制,有最強大的軍事機器。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到二戰無條件投降,77年來窮兵黷武,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針對中國進行掠奪,在歷史上和中國長期被倭寇為患海疆的情況一脈相承。日本從侵略朝鮮(1894)到強佔東三省(1931)進而全面侵華(1937)以至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美其名曰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其實質是以軍事霸凌的手段企圖征服及控制整個亞洲,以達到掠奪資源的目的。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集團在1945年遭到滅頂之災後,隨即臣服在美國膝下接受美國核子傘的保護,歸根結底從未改變日本統治階層為了國家資源安全的利益,因此不得不委曲求存作長期打算。其長期國策,仍然離不開覬覦中國的豐富資源,因為有生存的危機感,為了自身利益倚美反華,其食肉獸狩獵者的掠奪心態,並未改變。在這方面,日本和美國的領導層在思維和心態,措施和行為各方面,反映到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的層面,步伐完全一致,狼狽為姦,敵視中國,配合得天衣無縫。
大國博弈發展到今天,日美兩國政權反中仇華的取態完全一樣。為何如此?因為他們對保衛自身的所謂資源安全有共同價值,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坦白地說就是豺狼本色。這是為什麼美日之間一定緊密勾結的深層原因,也是筆者當年參加保衛釣魚台運動時早已取得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