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有利政策 鼓勵港媽生育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17日)公布,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共1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為近61年來首見,主要是由於新出生人口減少,與生育意願下降、婚育時間推遲等有關。事實上,香港亦有同樣情況出現,導致出生率偏低問題。有見及此,編輯整理出現時香港一些有利生育的政策,並與外國的相關政策作比較,從而審視應如何保持及提升生育率。

子女免稅額

政府雖沒有就分娩提供直接現金津貼,但一直就納稅人每名子女及最多九名子女提供免稅額。有關免稅額在2018-2019年度作出了調整,由10萬元上調至12萬元,估計令庫房少收約13.1億元的年度稅款。此外,納稅人可於有關課稅年度就每名初生子女申領12萬元的額外子女免稅額。

產假及侍產假

在2020年,法定產假50年來首次增加,由10個星期延長至14個星期。放產假的母親獲僱主支付五分之四工資,當中最後4個星期薪酬(以8萬元為上限)由政府發還。在2021-2022年度,有關發還金額約為2.1億元。政府自2020年以來推行5天侍產假,但日數仍不及部分先進地方。此外,香港沒有法定親職(育兒)假。

幼兒照顧服務

有關服務的供應是否充足被認為與香港低生育率息息相關。目前,3歲或以下幼兒的日間照顧服務主要由受政府資助的非政府組織營辦,讓父母可更好地平衡工作職責與照顧幼兒的責任。截至2021年年底,在全部37,000個幼兒照顧服務名額中,只有約21%(7,900個名額)為受資助的名額。2021年受資助的名額與合資格幼兒的比例為1:11.4,而整體比例為1:2.4。多年來,有意見認為香港的幼兒照顧服務供應不足、服務時間不靈活,且位置分布不均衡。經檢討後,政府已增撥款項以增加供應及改善質素,估計2022-2023年度將大幅增至約4.46億元。

幼兒教育

政府負擔起教育的大部分責任,由小一開始提供12年的免費教育。政府每年亦耗用67億元資助非強制的幼兒教育(3至6歲幼兒就讀的幼稚園),涉及約762間幼稚園(全港共有1,042間幼稚園)約147,000個學額。接受資助的幼稚園當中,只有約10%仍然收取學費。

輔助生育

2019年,利用輔助生育科技(包括人工授精及體外授精)的夫婦誕下2,737名活產嬰兒,佔該年度活產嬰兒總數5.8%。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每年平均有約1萬名患者接受各種生育治療,而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凍融胚胎移植。不過,有關治療仍然昂貴、耗時,並受相關法律限制。公立醫院有提供受資助的公營治療服務,但首次診症估計輪候時間可達150個星期,隨後需再等候6至18個月才能獲得治療。現時,僅3間公立醫院提供最多3次受政府部分資助的體外授精治療服務予合資格人士。考慮到需求日益增加,有意見認為有需要擴展政府支援,以縮短輪候時間及/或減輕費用負擔。

外國推動生育經驗

韓國

受生育水平持續下跌影響,政府繼續增加直接現金津貼,如待產母親可獲一筆過200萬韓圜(約1.1萬港元)津貼;為未滿1歲子女提供額外每月30萬韓圜(1,700港元)兒童津貼。

新加坡

除16個星期的產假外,父母雙方可享不多於6天的有薪及無薪育兒假。新加坡更設立家長及政府共同儲蓄計劃來應付子女的教育及醫療開支,並制訂資助房屋銷售政策,為育有至少3名子女的家庭提供優先權。

瑞典

每位小孩出生後至16歲,每月可領取1,250克朗(約929港元)的育兒津貼;兩位孩童2,650克朗(約1,969港元);三位孩童4,353克朗(約3,235港元);四位孩童6,614克朗(約4,915港元)。另外,從小學到大學完全不需繳交任何學費。

德國

家庭中第一和第二個孩子的兒童金,為每月219歐元(約1,731港元);第三個孩子為每月225歐元(約1,775港元);第四個孩子為每月250歐元(約1,976港元)。兒童金從孩子出生開始,可每月領取至孩子18歲。18歲後仍處於教育階段,可繼續領取到25歲。

港青拒生育3大主因

儘管政府已推行多項措施,但根據最近一項調查,接近70%的受訪者選擇不生兒育女,該比例據報是自2014年首次調查以來最高。其中,年齡介乎20至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13%願意成為父母。他們提出的理由為:

a. 房屋問題及居住面積不足;

b. 工作繁重導致時間及精力不足;

c. 育兒的財政負擔沉重。

(來源: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