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生活丨頭暈?眩暈?或與「耳石」有關
文/彭俊耀
今天講一種物理治療師常常會處理但很少聽聞的病症:耳石症。
中學的生物課本時常會見到一幅人體耳部結構圖,當中有一個形狀十足像隻蝸牛的器官,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前庭系統和耳蝸。很容易辨認的螺旋形狀物是「耳蝸」,而蝸牛的身體(球囊和橢圓囊)和三條「觸鬚」(半規管)便組成「前庭系統」。前者負責聽覺,後者卻是平衡處理器。
前庭系統的重要性和影響
組成前庭系統的球囊、橢圓囊和半規管內皆充滿了淋巴液,液體會隨着身體移動時流動,讓人感覺到自己身處在三維空間中位置的變化。前庭系統又會協調視覺、大腦、小腦(負責感知和運動),為各部分傳遞訊息,保持身體平衡。它還有一個獨特的功能,能夠讓眼睛在頭部搖晃或整個身體移動時,仍能夠注視着同一目標物。
什麼毛病會令人產生「暈眩」?
關於造成暈眩的原因,除了血壓低、暈車浪,最常聯想到是「耳水不平衡」,還有「前庭神經炎」和「耳石症」。
耳水不平衡(Meniere's disease)是由於內耳淋巴液(耳水)分泌過量,使到耳內壓力過大引發暈眩、耳塞、耳嗚和聽力下降等病徵。醫學上暫時未能找到根源,雖然處方藥物可以控制病情,但沒有方法根治,而且復發機會大,影響病者正常生活。
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是負責平衡的前庭神經(或稱平衡神經)失調,導致暈眩、噁心、嘔吐和走路不平衡。患者沒有耳鳴徵狀,聽力也沒受影響。醫學上也未能確定成因,有個案病人在感冒發燒後突然病發。需要時間自癒,復發機會不高。醫生會為急症或嘔吐不止病人處方止吐藥或抑制前庭系統的藥物舒緩病情。
那什麼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稱「耳石滑脫症」,學名「陣發良性姿勢性暈眩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耳石位於球囊和橢圓囊,附在耳石器官上連接感覺細胞的碳酸鈣結晶。當人體移動時,數百顆大小約5微米的耳石會移位並向大腦發出電流訊號,讓人感覺到速度的變化。而半規管內的淋巴液則隨頭部旋轉而流動,並影響當中的神經細胞,讓身體感受到頭部移動出反應,藉此保持平衡。當耳石因意外脫離耳石器官並流進半規管內,這些碎片便有機會擾亂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使到人在靜態時大腦卻誤以為身體在晃動,繼而出現暈眩。
治療耳石症以「耳石復位法」(Epley Maneuver) 為主。物理治療師必需先確定病症發生在左側或右側內耳,然後讓病人躺平在床上頭部稍微向後仰,再以手扶着頭部並依次序轉動至特定角度,等待掉進半規管的耳石碎片,順着半圓形管道重新流回橢圓囊內。治療師要了解內耳的生理結構,並透過不斷詢問病者感覺變化,去判斷耳石流動的方向是否正確,是一種成功率頗高的治療手法。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系博士、香港理工大學關節舒整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