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在即 跨境學童家長冀政府完善通關配套
政府日前公布首階段通關安排,並指春節後將恢復跨境學童來港上課安排,毋須網上預約。闊別校園三年的跨境學童回校上實體課指日可待,但實際上學童及家庭仍面對重重困難。香港國際服務社(國際社)今日(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通關前夕跨境家庭調查結果。香港國際服務社服務總監廖錦鳳、助理服務總監徐佩玲、項目主任李智鴻及跨境家長出席會議。
香港國際服務社於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3日向跨境學童及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跨境家庭對通關的安排及意見等,共收集1013份問卷,結果發現跨境家庭普遍因欠缺交通配套、未能換證等原因,憂慮未能及時安排子女重返香港校園。家長既未能掌握兩地政策及相關資訊,亦擔心學童回校後的進度及適應等問題。
盼便利兩地人口頻繁流動
根據政府公布消息,入境兩地仍需48小時內的陰性核酸檢測結果,國際社認為該正常難以令跨境學童在通關後順利回校上課,近6成受訪家長(58%)希望掌握更多香港政策資訊,超過7成(73%)擔心子女回學校上學的安排,希望兩地政府都盡快落實便利人口頻繁流動的政策,讓他們盡早計劃子女重返校園的安排。
期望政府完善通關配套
近7成(69%)的跨境家庭遇到需更換或補領證件的情況,建議有關當局為跨境家庭提供更換或補領證件的特別安排,加快進度。在交通配套方面,疫情下不少巴士及保姆車停止服務,有家長反映不知道哪些跨境巴士仍在運營、各口岸到各區的交通路線、保姆車申請流程等,對上學的交通安排感到困擾。在疫情三年間香港變化甚大,跨境家庭在現階段計劃到港上學的資訊十分有限,建議有關當局能協助校巴公司重新向跨境學童提供服務,並落實口岸交通安排,適時發布相關指引。
盼羅湖口岸盡快開放
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表示,在政策、交通配套許可下會安排學童每天跨境上學,恢復疫情前每日往返兩地的習慣,其中最多受訪者選擇經羅湖口岸往返,其次為落馬洲口岸、深圳灣口岸及文錦渡口岸。鑒於各關口與學校路程不一,家長希望政府盡快安排開放所有口岸,及確保現階段開放的口岸有足夠的配套設施,便利學童每天往返兩地。
中二學生家長秀雲考慮到疫情下孩子教育等多重原因,兩年前搬來香港生活。由於現時往返兩地仍需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且秀雲居住在羅湖口岸附近,因此她認為要待羅湖口岸通關之後才考慮搬回深圳居住。
協助跨境家庭重新適應
根據觀察,由於跨境家庭在封關期間對香港事務、資訊、發展等未能掌握。超過5成(54%)的受訪者期望子女回香港上學後能得到適應方面的協助,家長亦反映望得到更多香港升學資訊(50%)。
強化跨境學童的學習及社交能力
阿冰是中一學生家長,因此於去年8月和孩子一起搬來香港居住,現時是一名全職陪讀媽媽。最初擔心孩子網課影響成績,指「接受唔到網課」,令親子關係轉差,亦令學生無法專心上課、懶惰等,剛搬來香港時遇到經濟壓力,一切都要重新適應,阿冰為了女兒的成長搬來香港生活,是放棄了陪伴年邁的父母、心愛的丈夫,放棄了原有的生活圈子和穩定的工作,直言搬來香港是「捨棄一切」。
三年的網課生活對跨境學童及家庭影響深遠,家長擔憂子女學習進度落後(71%)及社交能力不足(54%),國際社在疫情期間得香港教育局資助,於深圳推行學習及社交主題的實體活動,期望在通關後繼續就以上方向提供支援,期望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及學校共同合作,在學童學習、成長及社交方面提供支持,協助他們重新適應校園生活。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