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睇舞台|從《天下第一樓》的成功看香港話劇發展症結

香港話劇團《天下第一樓》劇照。(香港話劇團圖)

文/沐晚

香港話劇團45周年誌慶劇作《天下第一樓》早前順利收官,劇作以豐富的劇情、特色鮮明的人物、宏大廣闊的架構,在年終歲尾,在2022年的香港劇壇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下第一樓》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下稱北京人藝)京味戲劇的代表之作,來到香港會否水土不服?京片子變粵語,失掉的「東隅」能否「收之桑榆」?實話講,即便望見劇場裏滿滿當當的觀眾席,這樣的疑問仍舊未能消散。

而改變似乎是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發生的。連上中場休息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裏,福聚德烤鴨店的盛衰變遷牽動人心;男主角盧孟實一腔熱情卻終難應付「一人做八人拆」讓人不勝唏噓。而在這樣密集的主線情緒之下,還要不時被時刻念着買蘿蔔絲餅的王子西逗笑;為烤鴨大師傅羅大頭的固執己見「怒其不爭」。待到那一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的對聯在舞台上鋪展開來,才如夢初醒,所謂的語言隔閡,實在不足為道。

編劇何冀平說,話劇是應該有保留劇目的,經典的作品值得幾十年、上百年地演下去。那麼何謂經典?什麼應該保留?誕生34年、上演600餘場、超越時代及地域的《天下一樓》或許可以作為一個範本。

看過港話版的觀眾分享觀後感說,謝君豪將男主角盧孟實詮釋得更像一個理想主義者。而在北京人藝最新版本《天下第一樓》中扮演盧孟實的演員王雷,則說想要着重塑造角色身上的江湖氣、煙火氣、平民氣。這種微妙的差別,建基於劇本關於人性、價值觀的探討永恆而多元,演員便能夠在此基礎上,充分延展、想象,讓劇作在面向不同觀眾時,煥發全新的生命力。同時,演員對一個人物的延展、想象,則要通過不斷觀看、研討,通過演出去與觀眾磨合,從而達至日臻完善的效果。

具有厚重感的劇本、反覆排演及沉澱的時間——《天下第一樓》成功的要素,正是香港戲劇想要突破發展,所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香港有好劇本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同樣出自何冀平的香港話劇團經典劇目《德齡與慈禧》曾榮獲多項大獎;近年來譬如潘惠森的《親愛的,胡雪巖》也擔得起精良之作。但就數量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尤其是,近年來話劇行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新生代創作者湧入,有人試圖引入標新立異且尚不成熟的概念,有人甚至只是想要在迅速膨脹的市場裏分一杯羹。這使得話劇市場陷入魚龍混雜的景況,優質作品可能成為被驅逐的「良幣」。

至於解題之法,不如從文學經典中尋找突破口。以上文提及的北京人藝為例,其保留劇目《茶館》、《雷雨》、《日出》,本身已經是文學經典。香港可供作話劇改編的選擇不在少數,遠至與香港有着不解之緣的張愛玲、蕭紅,近及當代的西西、刘以鬯。他們的作品曾為香港電影的發展注入動力,話劇編劇們若從這個文學的「富礦」入手,相信亦能有所收穫。

排演場次少則是另外的問題。話劇表演與影視最大的不同,便在於每一次演出幾乎都是「遺憾的藝術」,演員會通過日積月累的演出、觀眾的反饋,去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表演。不少話劇觀眾傾向於選擇中段或是靠後的場次,就是希望等演員度過最初的磨合期。

而在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有些香港劇團卻面臨一齣戲一輪只能演幾場,或是演出時間零散的問題。曇花一現的作品,台上的演員未能真正將劇本內化,台下的觀眾也得不到良好的體驗。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開資料顯示,其下轄表演場地中,可供進行戲劇、話劇表演的場地有14個。如何充分協調、利用這14個場地,解決戲劇團體「定場難」的問題,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與觀眾交流,則是政府方面需要考慮的問題。

相關閱讀:

司徒慧焯操刀謝君豪領銜 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將登香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