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子野心!日軍侵港島新證 時間提早10小時

在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陸續有新的歷史資料被發掘,證明侵華日軍暴行。日前,一本由日本朝日新聞社出版的1941年12月31日與1942年1月7日合訂版刊物《朝日畫報(新春特別號)》在遼寧瀋陽曝光。其中一篇名為《太陽旗在積怨百年的香港上空飄揚》的文章中,曝光了日軍登陸香港島的時間。文中提到「(日本)陸軍各部隊……拚死從香港島的東、西面各處登陸,終於18日上午9點50分成功登陸香港島。」這一登島時間比目前公開資料中的「晚8時15分至30分」提前了近10個小時,隨後日軍向港島發起了炮火猛攻,揭開鐵蹄蹂躪香港的黑暗歷史。

在這本畫報的封面上,明確又清晰地標明了書中內容均為日軍炫耀其海陸軍在侵略戰中的「輝煌戰果」。收藏這份史料的收藏家張能告訴大公報,書中涉及日軍攻打香港的部分主要為三頁,且用大量照片和大篇幅文字詳細記錄了1941年12月18日登陸香港島前後的軍事行動和成果。

日寇沿寶馬山進攻城區

上述名為《太陽旗在積怨百年的香港上空飄揚》的文章就刊發在畫報關於侵略香港部分的顯著位置。經翻譯,這份史料揭開了一個新的時間線——即「12月17日,陸海軍攻城司令官向香港總督楊慕琦發起第二次勸降。同時,陸軍各部隊冒着敵軍垂死掙扎的炮火,拚死從香港島的東、西面各處登陸,終於18日上午9點50分成功登陸香港島。」「緊接着,登陸部隊沿寶馬山向香港城區背部丘陵線進攻推進,逐漸擊破英軍防線的頑抗。」

港學者:處心積慮佔領香港

根據公開史料,目前日軍登陸香港島的時間普遍認為是1941年12月18日晚間,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表示,根據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保存的日軍作戰報告,日軍在東京時間21時45分成功登陸,而英軍作戰記錄亦提到日軍於18日晚上登陸。

而對於登島時間的提前,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助理、現任瀋陽市文物保護協會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崔俊國在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分析,由於日軍攻佔香港的過程中有海、陸、空以及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參與作戰,文中披露的或是更早一批兵種登陸香港島的時間。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表示,首先要弄清楚這個歷史紀錄是否屬實,如果已確認屬實,這說明日軍對香港的入侵是處心積慮的,並非臨時決定要發動戰爭。此外,這也說明了英殖民政府當時對日軍的防禦性差,沒有提前動員防備,才會導致巨大的損失。

日刊物意圖美化侵略行徑

據收藏這份史料的收藏家張能介紹,這類畫冊為日本國內出版物,主要是在戰爭期間向日本國民宣揚戰績,意圖美化、粉飾其惡劣的侵略行徑。而在該本畫冊刊登的日軍隨軍記者所攝照片中,大量日軍轟炸香港、在香港街頭巷戰等歷史照片,則確證了日本的侵略本質。在上述文章的配圖中,巨大的射擊瞄準鏡視角下的香港戰火紛飛,圖片說明中稱這正是在日軍轟炸下瀕臨擊潰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內的昂船洲,以及「懾服於陸鷲威勢下的香港最後的模樣。目前這份畫報已由收藏者張能捐贈給瀋陽北大營舊址陳列館。

話你知|香港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歲月」

1941年12月初,香港充滿了節日氣氛,八日清晨,港島東北角突然傳來了飛機呼嘯聲,伴隨着空襲警報聲,日軍進攻香港。五天內,日軍佔領了整個新界和九龍半島。25日傍晚六時,香港總督府掛起白旗,短短18天,香港宣告淪陷,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日軍鐵蹄踐踏香港土地。

日本佔領軍當局在港推行奴化政策,強迫香港人民使用日本天皇年號,誘騙華人服從日本人的統治,企圖使香港「日本化」。日軍當局為了達到「以戰養戰」的目標,對香港實行敲骨吸髓式的經濟掠奪對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進行苛刻的配給,又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以掠奪物資,造成了香港物資奇缺。

在此期間,香港的經濟一敗塗地。金融崩潰,物價飛漲,民生困苦,曾經是遠東最大的轉口貿易港之一的香港被日本殖民當局的超經濟掠奪敲榨得一貧如洗,一切繁榮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蕭條、淒涼的景象。日軍佔領的3年8個月中,香港人口從160萬銳減少到不足60萬。

「不許可」照片揭日寇在港暴行

由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發行於1999年的刊物《不許可寫真》中,關於日軍侵佔香港後「不許可」的多張照片於日前由瀋陽民間抗戰收藏家裴復向大公報披露。

瀋陽收藏家裴復收藏的《不許可寫真》封面。

這本完整記錄日軍從1937年到1945年侵華歷史照片的史料刊物中,記錄了日軍經過審查後不允許公開披露發表的一大批歷史照片。其中,在被分類為「香港攻略戰」的一頁上,6個紅色的「不許可」印章分外搶眼,這其中有日軍「抓捕英人」、「抓捕印度人」的照片,也有日軍在香港街道上列隊持槍的照片。

「從這些照片中不難看出,日軍在佔領香港以後,不但對英軍進行搜捕,對反日的志士進行抓捕,也對同時參加反戰的印度軍人和加拿大軍人進行了大量的搜捕和逮捕。」

據資料顯示,「七七事變」之後,日本為了掩蓋侵略罪行,採取了嚴格的審查制度,對涉及軍事情報等機密信息以及反映日軍侵華暴行、有損日軍「形象」等的照片均蓋上紅色的「不許可」印章,嚴禁對外發表。日本戰敗後對這些「不許可」歷史照片進行了銷毀,而出版方日本每日新聞社悄悄將這批照片保存下來,並終將其公開發行,成為日本侵華不可辯駁的鐵證。

歷史痛感未敢忘 戮力同心謀復興

12日,新華社發表題為《歷史痛感未敢忘,戮力同心謀復興─寫在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的文章,文章寫道:12月13日,淒厲的警報聲將再一次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於耳畔。冬日的南京城,佩戴起紫金草的人們再次佇立街頭,回首這座城市最慘痛的歷史。

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之際,舉國上下同悼死難同胞,是哀悼更是警醒,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我輩當戮力同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父親、二姑爹、大舅,我又來看你們了……」11月25日,86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庭寶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牆前,蒼老的手顫抖着指向親人的名字,眼裏滿含生死相隔的痛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牆被民間稱作「哭牆」,上邊共銘刻了10665個死難者姓名。每一個姓名背後,都有着家破人亡的慘劇。

在世者僅剩54位!2022年以來,又有7位倖存者老人相繼離世。冰冷數字變化的背後,是那段慘痛歷史見證人在消逝。

「遇難者 300000」─國家公祭儀式現場西南側的「災難之牆」上,用多國文字鐫刻這組數據,也在昭告世人,這場浩劫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國殤,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屈辱回憶。

紀念館文物19.2萬件

就在今年11月,日本友人大東仁將最新一批從日本徵集到的51件(套)珍貴文物輾轉送至南京。2005年以來,他代為徵集和無償捐贈給紀念館的史料已超過4500件(套)。「紀念館館藏文物史料共有19.2萬餘件,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各國友人和海外華人的徵集和捐贈。」紀念館文物部主任艾德林說。

進入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學結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採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豐富的活動。13日上午,來自江蘇、遼寧等全國40多所小學的師生代表,還將通過網絡雲課堂共上一堂主題班會課,一起傾聽歷史、朗讀國家公祭讀本和抗戰家書。

「對孩子們來說,侵略、屠殺還只是模糊的概念。但他們也會因此受到啟蒙,思考什麼是戰爭,該怎麼看待歷史。」南京市考棚小學王老師說。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