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網快評 | 電費加價驚人 引入競爭正當其時

文/黎岩

就在疫下市民生活百上加斤之艱難困苦之際,特別是中小企業仍處在生死掙扎的死亡邊緣之際,兩電加價不期而至,按年計算,中電淨電費將加價約19.8%、港燈則加至令人瞠目結舌的45.6%。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歸諉於兩電,問題的癥結在於兩電根據現時合約,基於利潤管制,保證可賺到8%,政府囿於合約不能令兩電對於燃料價格上升作出額外承擔,於是乎,由烏克蘭戰爭導致的全球燃料價格暴漲的成本,自然而然就由全港740萬用戶直接分攤。以至於有議員在立法會審議兩電加價時發出驚呼,以為烏克蘭戰事導彈打落來香港!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今早於港台節目上形容加幅驚人,指兩電對加幅「企硬」,竟可以如此不承擔絲毫燃料成本上漲、零風險賺取巨額回報,世界其他地方應該很難找到這麼易賺錢的企業。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則認為,未來新發展區應考慮引入新電力公司,促進良性競爭。疫情當下全球經濟不穩:「有咩企業係可以無風險賺利潤,應該真係得兩電可以」。

對於兩電的驚人加幅,雖然有根有單有據。縱然市民心中不忿,也只能任由電霸宰割,更為嚴峻的事實在於,加價不會到此為止,相關企業包括地鐵、電車、餐飲、酒吧,勢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直接產生連鎖加價反應,在全港薪酬只得可憐的3%加幅的情況下,在經濟依然疲弱的困境中,如此無所顧忌地加加加,勢必令市民及百業雪上加霜

有統計顯示,一個典型三人家庭每月用電量約為275度電,如是中電客戶,即明年料將每月要多付近70.13元;如港燈客戶則更料須多付約144.9元,較中電多達一倍。用電量較多的家庭,加價的影響更明顯,如每月用電量達1,000度電的港燈用戶,每月更料將須多繳614.46元。

至於受惠於政府現時兩項電費補貼,市民今年6月起每個月雖有130元補貼。不過合共1,000元的電費補貼,只屬杯水車薪,最快將於明年5月後完結,面對紛至沓來的加價潮,斗零市民將如何面對?這當然不是兩電考慮的重點,當然也不是單靠政府庫房補貼就能化解。

難道問題就沒有解決的途徑了嗎?完全不是。有議員質疑,兩電賺盡准許利潤8%,認為現時環境艱難,兩電賺少一兩個百分點只是一個很合理的要求。本港未來陸續有不同大型發展項目,如北部都會區,如果兩電對加幅「企硬」,政府應考慮是否應容許新的電力公司加入市場競爭。

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真個是說易行難,這很大的問題就出在政府與兩電簽訂的供電保障機制。受限於目前的市場運行模式,兩電在確保本港電力供應方面明顯具有法定的壟斷地位,且兩電背後的實際控股公司為本港的地產集團,過往有致力建設綠色能源的公司,曾多方接洽相關樓宇業主,洽商鋪設光伏太陽能設備,為市民提供清潔廉價電力,遭到了相關機構的無情拒絕,甚至就連在離島架設風能發電機,也遇到了重重阻力,甚至還遇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推三推四,至於各界呼籲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電網的呼聲,也只是說說喊喊而已,迄今仍無任何實質性的步伐。

本港於1964年與中電達成首份利潤管制協議,當時本港製造業興起,電力需求龐大,政府與中電簽訂有關協議,鼓勵其持續投資發電設施,旨在穩定電力供應。至於與港燈簽訂的利潤管制協議,則於1978年簽訂。特區政府的政策目標,旨在提供誘因令電力公司持續投資供電設施,滿足電力需求的增長;同時,確保電力公司以合理價格,為公眾提供可靠及有效的服務,同時相關公司的股東亦能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並鼓勵電力公司減排、提升能源效益、改善營運表現及提高服務質素,以及促進使用可再生能源。

這份協議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兩電」盈利均與固定資產掛鈎,供電變成穩賺的生意,利潤管制協議變相成為「利潤保證計劃」。兩電可以完全無視環境,只計成本,且加價毋須通過行政會議審批,變相只加不減穩賺不賠。當然,顧及觀感,中電於2011年12月13日宣布加電費9.2%,由於加幅遠超通脹水平,社會出現強烈反對聲音,最終中電將加幅調低至4.9%;港燈則加價6.3%。

鑒於當前複雜多邊的國際局勢,預料在短期內將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全球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被動局面。政府應預早布局,在協議2028年屆滿前,與兩電及市場協商擴大電力供應的競爭機制,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打破固化利益藩籬,破除地方保護思維,順勢推動兩電與南方電網合作合併,建立統一穩定的電力供應機制;政府亦應推動清潔能源發電,允許更多企業開發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發電,減少對石油、天然氣的過度依賴。同時,宜未雨綢繆,主動與中東等地國際能源巨頭協商合作,建立供港能源的穩定期貨,確保發電成本能夠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