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加息不停通脹不止 美國科技大廠掀「裁員潮」
文/樊哲旭
一直以來,美國科技企業以待遇高、福利好而聞名,是無數人嚮往的理想僱主。但在經濟走勢放緩、通脹加劇的當下,曾被調侃「最適合養老」的美國大廠也不得不告誡每一位員工:要麼競爭,要麼被裁。
根據追蹤新冠疫情以來美國企業裁員情況數據的網站Layoffs.fyi統計,僅5月至6月期間,就有近3萬名科技企業的員工遭到解僱,並且該裁員勢頭一直持續至今。美國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早在7月就釋出裁員消息,宣布將在全球裁員約1%,在十月中旬,微軟對包括遊戲機Xbox、瀏覽器Edge、尖端戰略任務和技術組織等多個部門進行大規模裁員,受影響的崗位約有1000個;在推特(Twitter),新老闆馬斯克(Elon Musk)10月28日入主後僅幾天,就火速「炒了」執行長、董事會共13人,並且馬斯克未來可能宣布裁掉7,500名推特員工的一半,包括工程師等;而《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Meta計劃本周起進行大裁員,且裁員人數可能在這些科技巨頭公司中達到最高;Lyft的聯合創辦人在11月3日宣布第二波裁員13%,約裁掉700名員工,創辦人強調經濟衰退的隱憂,並預計車隊保險成本會增加;還有一些公司如電商龍頭亞馬遜,儘管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裁員,但是也已表示未來數月凍結招聘全職新人,並不會擴充時薪臨時工。科技股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來下挫34.7%。科技業紛紛宣布凍結招聘、裁員和削減支出,凸顯先前大流行帶來的繁榮已經遠去。
為什麼「裁員潮」流行於科技公司?
通貨膨脹成為科技公司的重要難題
對於科技公司來說,人力幾乎是他們最大的成本支出。過去幾個月,通貨膨脹,加上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整體股市下跌,對科技企業的估值、融資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許多投資者擔心經濟可能持續衰退而撤出資金。很多科技公司也在為接下來的不知何時會結束的困境預作準備,盡量留住手上的現金,裁員就成為他們的其中一個選擇。儘管美國央行官員一直試圖通過提高利率來抵禦衰退,但最終卻導致投資者對持有成長型股票的意願不斷降低,例如微軟的股價自今年年初以來下跌了約22%。
疫情期間迅速擴張成為科技公司的隱患
在疫情期間,線下活動受限,相應的科技企業,尤其是提供線上服務的科技企業整體的業務狀況較好,甚至規模還有一定程度的擴張,企業的整體估值也迅速提高。但隨着疫情的好轉,更多經濟活動轉向線下,而很多科技公司的業務是提供線上服務,線上業務量減少導致業務縮水。而科技企業的業績擴張幅度則開始收縮,加上整體股市下跌,科技企業本身屬於估值波動較大,股價受影響也首當其衝。然而隨着科技業的成熟,公司可以獲得的新客戶數量自然地減少,公司的業務趨於高效化,所以對於人力需求會逐漸減少。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科技企業「背離」勞動力市場整體趨勢,出現「裁員潮」。
科技大廠裁員,美國失業救濟人數卻保持在疫情低點附近
截至10月29日的一周,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略微降至21.7萬,徘徊於疫情低點附近,這表明就業市場仍然處於歷史性的緊俏狀態,幾乎沒有鬆動的跡象。
儘管有一些大公司裁員的零星報導,但首申失業救濟人數仍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在報告失業救濟申請的53個州和美國屬地中,其中有27個州出現了下降。同時,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了4.7萬,達到149萬人,但仍然接近50年來的低點。
儘管科技公司裁員,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意外達到26.1萬
近月來,科技公司接連發布裁員公布,但美國在11月4日公布的10月非農新增就業仍達26.1萬,增幅略緩但優於市場預期。《華爾街日報》特別分析了這種矛盾的現象:即現實事件和官方數據存在時間差、非農報告對科技業的分類不明確,以及勞動力市場整體仍強。
首先,企業裁員聲明與政府機關取得的數據存在時間差。共享乘車平台Lyft和支付服務供應商Stripe都是在11月3日發布裁員公告,因此沒有被納入10月非農報告。此外,部分已遭解僱的員工在收到通知書後,不會馬上被排除在編制之外,也導致統計作業出現更多延遲。
其次,勞工部沒有將科技業劃分為單獨的產業類別,因此科技公司的裁員情況將分散在「專業和商業服務」、「資訊和金融」等較廣泛的類別,使外界難以從官方數據一窺科技業就業狀況。
最後,大型科技公司的裁員僅只佔就業活動的一小部分,多數產業對人力的需求仍遠大於供給,9月的職位空缺數據表示很多企業仍在持續招聘員工。
近期為了應對通脹,美聯儲於當地時間11月2日再次加息,這意味着美國經濟滑入衰退的風險增大。疫情曾給科技行業帶來繁榮,但該行業可能已過度擴張。面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科技公司高管們警告說,未來的日子會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