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施政報告前瞻|搶人才、搶企業 要如何搶?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回顧百日施政時,主動提到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包括「搶企業、搶人才」。有傳,施政報告將提出設立專門統籌小組或辦公室,而當局正研究為來港人才的子女提供在港讀書等方面的誘因。近年,亞太區的人才流動不斷,香港及新加坡的「人才戰」更是愈演愈烈。在人口老化及低生育率下,香港如何提升競爭力,從鄰近地區「挖角」,吸引海外人才來港生活和發展,同時留住現有人才,政府必須施以良策。
點新聞早前訪問了不同業界,就「人才戰」分享看法,解釋業界現時缺乏人才情況,並提出施政建議。他們分別是工務界的建造業物料聯會行政總裁寗漢崇、創科界的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以及醫療界的尚至醫療醫務總監兼疫苗中心負責人郭寶賢。
問題一:現時有多缺人才?
今年第2季,本港勞動人口為375.02萬人,按年下跌3.49%。「社會新鮮人」20至24歲的組群最嚴重,跌14.98%。各行各業有多大程度缺人?
寗漢崇:過去一年,私人市場少了40%,20%轉到政府,20%人才移民海外。首當其衝的是工廠機械的維修師傅,企業要2個月才找到人。近幾年,香港有很多基建及填海工程,都沒有足夠人手,有錢也無人會賺。
洪文正:情況算是嚴重,近年15%同業因為種種原因移民海外,加上外國申請技術移民手續不複雜,例如澳洲。移民潮及新冠疫情衝擊下,很多公司都少了一半人手,行業正逐漸萎縮。
郭寶賢:醫生人手是足夠的,但公私營分布不均,逾一半都在私家機構。護士就兩邊都不足,每年流失5%。業界有規定,某些病房或手術室,護士須達某指定人數才可以運作,但現時正因為人手不足,導致某些服務受阻。
問題二:為何缺人才?
政府過去曾推出吸引人才計劃,例如是入境處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但按實際情況看,人才短缺問題沒有因這些政策得以紓援。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何有職位卻無人願意做?
寗漢崇:現時建造物料業已加入很多創科元素,以機械代替人手,但很多人仍認為建造業危險又污穢,不願入行,尤其是年青人。業內正面對青黃不接的情況。例如在維修工程中,十間公司都是聘用同一批師傅,他們全部都已年過50。
洪文正:近5至8年,廣東省城市如深圳、廣州及佛山等,搶走了大批人才。當地向每名創科專才提供大額資助,如50至100萬元人民幣。相反,香港沒有龐大金錢誘因。另外,自從2019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後,很多內地人都不願來港。
郭寶賢:過去幾年,與其他行業一樣,部分人才移民海外。同時,公私營互搶人手,以致公營醫療要向外尋醫生。但即使可免試執業,條件也不算豐厚,醫生要花上5至10年時間才能換來專業牌照。
問題三:政府應推出什麼措施吸引人才?
政府曾經說過,人力資源是提升香港競爭力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在保障港人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下,採取開放和進取的吸引人才政策。可以有多開放和進取?業界有不同看法。
寗漢崇:國內有很多人才到海外發展,香港可以先向他們招手。首先,政府要在「香港人才清單」中加入建造物料業。政府協助業界提供金錢誘因,例如向業界提供一項新基金,先以每年8億元作為試點,用來作為員工獎金。當局又可以與業界一起,加強宣傳教育,推廣行業資訊。
洪文正:政府要放寬上市條件。現時香港上市條件太嚴格,減低公司來港意慾。現時創業板不能發揮創業板作用。同時要放寬私隱條例規限,容許數據公司將數據「留底」,讓企業每當分析市場環境時有數可。另外政府要大刀闊斧,向人才提供資金,例如是協助他們支付首期。
郭寶賢:香港醫療界的薪酬算不錯,業界更看重發展空間,升職階梯是其中一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有自己的醫療制度。目前可以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有更大塊餅,所有業界都一樣,更多空間發揮就能吸引更多人才。政府可以聯繫各城市,為香港人才提供大灣區職位。
問題四:香港固有優勢仍在?
「一國兩制」下,普通法制度、低稅制等,都一直幫助香港與國際社會接軌。其中「人才薈萃」這組詞聽了很多年。當今政府不斷重申香港的機遇無限,各行各業如何把握才能薈萃人才?
寗漢崇:政府發展經貿時,工務工程數量大增,未來平均每年公私營市場都有3000億元工程,大量項目即將上馬,這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洪文正:現時很多內地企業到美國上市都有困難,所以都會留在香港發展。但多數是中小型公司,而香港要吸引一些業內「龍頭」來港落戶,才能大步向前。
郭寶賢:香港商機處處,金融貿易優勢仍在,是聯通世界的好地方。對醫護這個專業而言,大市場是引人入勝的地方。
總結:搶人才追落後 啟動自救計劃
香港人才流失不是新鮮事,問題一直未解決,證明香港不能繼續只靠固有優勢。香港今時今日要「搶人才」,就要走多幾步,提升競爭力,與鄰近地區爭奪企業和人才。這是個環環緊扣的問題。如果香港在「人才戰」落後,影響的不只是企業,更是香港經貿發展,繼而是民生社會。明日(19日)公布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是一份對香港未來發極為重要的報告,我們拭目以待。
(點新聞記者鄧文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