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北都」坐言起行 劉國勳籲基建先行打造便民生活圈

劉國勳指,新界北部現時「職住不均」問題較港島更為嚴重。(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政府去年發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惟當中未有全盤把握「北部都會區」的所有用地,至今未有專責工作小組跟進及執行相關規劃。民建聯發展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整合過去收集各界人士的意見後,對北部都會區提出新一輪具體建議,並於今日(17日)召開記者會,發表《建設更好北部都會區》及講解最新建議。

  • 成立專責部門/機構

劉國勳表示,要建設更美好的「北部都會區」,要坐言起行,用行動落實建設「北部都會區」,要盡快推進規劃和發展,劉國勳建議成立「北部都會區專責部門/機構」,負責專門處理當中涉及的房屋、土地、產業等不同範疇,監察北部都會區的項目發展進度、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及銜接粵港澳大灣區等中央政策,作為與內地溝通的專門對口單位,希望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有所宣布。劉國勳建議,專責部門/機構組由行政長官或司級官員領導,組内成員可包括相關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領導,以加快政策協調,亦可考慮納入社會各界專才,吸納更全面的意見。同時,劉國勳強調有必要精簡土地發展程序及修改法例,將發展時間表壓縮3至5年。

  • 解決「職住不均」 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

劉國勳提出,北區和元朗區現有96.7萬人居住,但只有12萬個工作崗位,《策略》提出北部居住250萬人,但只有65萬個就業,「職住不均」的問題亟需解決,強調要將新界北建設成宜居宜業的都會區,重點是要讓居民生活、出行更便利,讓社區做到自給自足。劉國勳認為,北部都會區應以「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規劃方向,满足市民生活、工作、商業、醫療安老、教育、娛樂等需求,從而解決新界北「職住不均」問題。

他建議以創科為發展產業的北部都會區,應建成以大學城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區,預留土地建設大學城,打造科研創新基地,並設立科技園區、人才住房、醫療及教育服務等,在都會區的外層則為社區及居住區,使北部都會區的居民能在15分鐘車程的所及範圍,解決生活及工作的需要。此外,他呼籲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重視包括交通配套設施在內的基建工程發展,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由政府主導工程,令北部都會區能夠更好地支持發展創科。要打造便民生活圈,政府應善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積極引入創科技術如發展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自助售賣等創新模式。

  • 以片區統籌發展

劉國勳議員指出,要令北部都會區做到宜居宜業,政府在規劃整個北部都會區時,應以「片區統籌」將北部都會區以生產、公共及生活三個空間為共同核心,並引入多元產業的發展,提升地區活力,令北部都會區不會碎片化、避免公共配套不足、產業空間減少等問題;並在保留新界北已有的特點和功能的同時,帶動旅遊及各種商業發展,從而將注入的新經濟活力,輻射至周邊地區,帶動整個香港的發展,具體可參考深圳南山區,由私人發展商主導,將南山打造成科技金融城,區内亦有保障性住房及大型購物中心、優質名校等。

  • 加強公私營合作

劉國勳表示,公私營合作模式的好處包括減少政府即時開支及成本、充分利用私營機構的資源、加快項目進度等,惟香港過往公私營合作項目在數目、規模上都有限。他希望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為基建項目融資時,積極加強公私營合作,吸引各界共同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具體建議包括由政府成立雙向的公私營合作統籌平台,負責接收私營提交的項目建議書、協調不同部門間的意見、協助統一項目理念及提供一站式服務等。相信可令北部都會區的項目更靈活推進、理順現時複雜且官僚的程序,利用市場加快發展進度。

  • 基建先行 加快覓地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尚有包括基建先行、多管齊下覓地、深化兩地聯繫等不同建議。其中在基建方面,根據2007年相關數據,沙田區當時人口61萬,有大學、火炭、沙田、大圍4個地鐵站;大埔區人口29.6萬人,有太和、大埔墟2個地鐵站,北區人口29.1萬,有上水、粉嶺2個地鐵站。如此推算,北部都會區人口將增至250萬,將需要最少20個地鐵站。劉國勳建議增加鐵路覆蓋面,相信政府對北部都會區做好全盤及周詳規劃,重點處理發展新產業、加大房屋供應等,有助解決香港積存多年的深層次問題,並為香港經濟注入新亮點。

根據立法會資料,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佔地44300公頃,即全港土地總面積的40%,綠化地帶亦佔地16000公頃,兩者大部分皆位處政府土地,劉國勳強調開發綠化地無需修改任何法例且無須考慮安置工作,建議政府加快研究釋放濕地緩衝區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以此加快覓地進程。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

熱點追蹤|願景 VS 難題——北部都會區的正確打開方式

劉國勳:將成立「香港北部都會發展聯盟」 宣傳推廣北部都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