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劏房學子面對四大困境 議員冀政府設更多臨時自修室

鄭同學(藍衫者)在母親毛女士的循循善誘下勤奮好學,去年考獲全級第一。(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子晉攝)

有一群孩子,每晚蜷縮在只容得下轉身的劏房挑燈夜讀,期望點滴積累的耕耘能築起不一樣的未來;有一群家長,為子女的教育「笨拙」卻不懈地努力,甘心付出,只盼能為下一代鋪平崎嶇前路。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部分劏房少年,為他們的堅毅動容,但亦感即使成績優異、樂觀開朗,生活依然給他們出了一道難題。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在即,他們期望特區政府提出適切支援,助他們一臂之力。香港文匯報就此訪問了香港社會各界人士,邀請他們為劏房學子擺脫困境出謀劃策。同時,香港的普通青年亦面臨着各式各樣的挑戰,他們提出各自的訴求和期望,香港各界人士則透過香港文匯報就他們發展、就業、上流等問題建言獻策。

子女成長無空間 學習環境成難題

適度的活動空間、七八十元一小時的補習費,這些並不奢侈的需求,對家住沙田區劏房逾六年的蕭太一家而言卻是沉重的負擔。蕭太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一家四口租住在150呎的劏房,正處於成長期的子女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已是小五生的大仔專注力欠佳,有些許學習障礙,成績接近包尾。眼見大仔性格變得愈來愈內向、缺乏自信,不願表達自己內心世界,蕭太感到十分憂心。

蕭太的丈夫從事地盤散工,是家中經濟支柱,但收入並不穩定。租金約7000元的劏房就是夫妻倆與大仔、細女的家。由於家庭經濟壓力大,難以負擔聘請上門補習的費用,但她希望盡力支持孩子學習,因此仍咬牙堅持聘請內地大學生,為大仔網上補習,「就算網上補習,收費也要每小時七八十元,對我們造成頗大經濟壓力。」

疫情下,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一度暫停面授課堂。蕭太說,家裏地方細,每當大仔要上網課,全家人都不敢出聲,然而細女年紀小,喜歡嬉戲,影響大仔難以專心上課,讓孩子始終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對特區政府「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為包括居住在劏房的弱勢社群初中學生配對義務師友,蕭太期望特區政府進一步擴大有關計劃的涵蓋範圍,讓其大仔亦有機會參與。「我相信若有師友願意和孩子分享見聞、人生經驗,成為他們的好榜樣,一定可以增加孩子的見識,增強自信心,令他們能無懼挫折,勇於迎接人生每個階段的不同挑戰。」

雖「輸在起跑線」 盼獲支援「後趕上」

父親爛賭、與母親相依為命蝸居劏房。成長路上的陰霾,並沒有遮住鄭同學這棵「向日葵」頭頂的陽光。就讀小五的鄭同學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堅定地說:「就算面對這樣環境,只要有信心就可以改變!」別看她年紀小小,但已立志長大後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更一直默默努力,考獲全級第一。鄭同學的媽媽毛女士說:「看見女兒入大學是我的夢。」她希望特區政府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支持弱勢社群學生。

談起女兒的成長環境,毛女士感到有所虧欠。她表示,女兒的父親爛賭,欠下「大耳窿」賭債,更威脅到自己與女兒的人身安全,於是夫妻兩人在女兒還在讀幼稚園時已離異。兩母女其後搬到劏房相依為命,一住就是7年。

靠綜援維生 學習無「打折扣」

為了專心照顧好年幼女兒,毛女士選擇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希望可以全心全意地教好女兒,並計劃待女兒升中才重投社會工作。目前,母女倆靠綜援8,300元維生,但在扣除租金3300元後,日子過得十分拮据,「我們病也不敢病」,更沒有閒錢幫女兒補習。

雖然錢銀上吃緊,但毛女士對女兒學習上的要求和付出沒有絲毫「打折扣」。毛女士兒時在四川鄉村長大,僅小學畢業程度,鄭同學說:「媽咪會利用我上學的時間,用手機上網準備題目,等我下課回家陪我溫習,譬如會串字、默書、出奧數題。」

毛女士坦言,隨着女兒就讀的年級愈來愈高,很多時自己上網抄了半小時的英文閱讀理解題目,女兒只需兩三分鐘就做完,發現自己逐漸跟不上女兒的學習進度。

以優異表現回饋母愛

為節省文具費用,這些「溫暖牌」題目往往寫在學校通告的背面空白頁,鄭同學就用優異的表現回饋這份堅毅的母愛:她品學兼優,除了在學校擔任風紀外,更在過去一年的上下學年均考獲全級第一名,還成為了學校的一號持旗手,為學校的重要典禮、每周早會升國旗。去年7月,她更與同學代表學校奪得聯校升國旗比賽的小學組冠軍,「升國旗、奏國歌十分莊嚴、震撼,令我感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我希望將來能學有所成,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鄭同學有一隻心愛的《蠟筆小新》主角公仔,「它是校長去年給我的生日禮物,他很好人。」毛女士亦很希望為女兒買上一份她心愛的禮物—迪士尼樂高積木玩具,但始終沒有餘錢。女兒考全級第一,她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帶女兒吃一餐最愛吃的火鍋。

特區政府正就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毛女士希望母女倆的生活條件可以盡快得到改善。她透露,母女倆申請公屋經已6年半,一直杳無音訊,而劏房環境太過狹窄,不利孩子成長,家裏亦沒有平板電腦、寬頻,更會影響孩子學習。

她期望特區政府推行涵蓋小學生的解決跨代貧窮計劃,拉他們一把,支持他們學習,令這些窮人家的孩子日後可以成才,有能力回饋社會。

劏房少年面臨四大困境

困境一:生活環境狹隘

新蒲崗居民聯會總幹事、前黃大仙區議員雷啟蓮:

我長年服務區內的基層、劏房居民,發現很多劏房環境都十分侷促,令小朋友難以專注,影響學習,建議特區政府致力縮短公屋上樓時間的同時,亦應透過善用全港各區的閒置土地及設施,譬如空置校舍等設立更多臨時自修室予基層學生,及支持學校提供場地供學生留校學習。

由於不少劏房戶都沒法負擔家居寬頻上網服務,建議特區政府亦要為劏房學生提供免費上網數據SIM卡,支持他們善用資訊科技學習。

困境二:缺乏成長支援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很多居住在劏房的家庭經濟能力有限,難以負擔孩子的補習、功課輔導費用,自然也較難讓孩子嘗試報讀不同興趣班,發掘天賦。特區政府在支持學校加強學習支援、幫助有需要學生的同時,亦應為這些學生提供體育券、文化券,以報讀心儀興趣課程,盡展所長。

困境三:親子關係欠佳

「心意習」總幹事陳曉盈:最了解、疼愛孩子的人是家長和老師,然而不是每位家長都善於教育子女,老師即使具備相關能力,但由於教務繁重,亦沒有充足精力支援家長。建議特區政府增撥資源,進一步加強全港學校的社工及輔導服務,確保有充足的社工資源,積極與老師協作,主動聯繫了解家長需要,提供教育子女和親子關係上的支援。特區政府亦應加強支持各社福機構舉辦更多親子活動及講座,普及家長教育。

困境四:缺乏自信心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住在劏房的孩子除了生活環境狹小,更有可能因家庭經濟緊絀,較少參與不同課外活動,很少與其他孩子互動、接觸,容易令孩子變得內向,加上孩子亦有可能將自己的生活環境、物質與其他同學比較,令孩子缺乏自信,建議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要持續攜手關愛這些基層孩子,可為他們提供不同擴闊眼界的活動,並加強為孩子提供正向教育,倡導勤學上進、不比較的風氣,讓他們建立自信,開朗前行。

朱晉亨相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會為香港青年帶來龐大機遇。(香港文匯報圖片)

青年有訴求 各界有話說

協助青年北上發展

21歲在英國讀書的朱晉亨: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會為香港青年帶來龐大機遇,期望特區政府增撥資源支持及協助港青北上發展。

民建聯執委、香港青年會主席陳凱榮:特區政府有必要支持港青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難能可貴的機遇,建議在恢復香港與內地正常通關後,為港青提供高鐵車費優惠,便利港青到內地體驗生活。同時,特區政府應研究在大灣區內地9市設立服務處,及設專題網站,為北上發展的港青提供諮詢服務,和宣傳內地各市政府支持港人就業、創業等惠港政策。

趙偉期望特區政府在置業、創業等方面為年輕人提供協助,支持年輕人上流。(香港文匯報圖片)

支持年輕人上流

見習工程師趙偉:期望特區政府在置業、創業等方面為年輕人提供協助,支持年輕人上流。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李鎮強:香港居住成本高昂,令不少「無殼蝸牛」難以儲到一定資本、首期,想要創業、置業更是遙遙無期,故建議特區政府除了要為港青提供更多青年宿舍,亦應研究放寬青年申請公屋的資格。同時,特區政府應推動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工商界,為來自基層的港青提供更多工作實習及培訓機會,致力讓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力爭上游。

Leo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推動社會各界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元的實習機會。(香港文匯報圖片)

提供多元實習就業機會

應屆大學畢業生Leo:我想尋求初級實習職位,惟有關職位的空缺主要集中在金融範疇,創科等其他領域較少。我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推動社會各界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元的實習機會。

立法會議員李浩然:香港經濟結構愈趨單一,港青的就業出路狹窄,出現「有工冇人做,同時亦有人冇工做」的情況,建議特區政府全面檢討、改革經濟、教育、產業等政策,促進香港經濟產業更多元發展,並讓職業教育有更完善規劃,將之專業化、階梯化,讓港青都能夠學以致用,努力逐夢。政府亦應檢討教育政策,研究在中學階段加強培育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素質,提升創業所需能力,相信無論未來是否創業,對事業發展都有幫助。

Alex希望特區政府能為本地大學碩士課程提供學費延期及分期繳交。(香港文匯報圖片)

減緩進修學費壓力

修讀碩士課程的Alex:我希望進一步攻讀學位,但因此而承受不小的經濟壓力,希望特區政府能為本地大學碩士課程提供學費延期及分期繳交,緩解碩士生的經濟壓力。

香港區青年聯盟主席胡志禧:很多港生都不怕辛苦,在畢業後以半工讀形式持續進修,然而本地專上教育的學費不菲,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為研究生教育等課程提供資助及貸款計劃,讓學生可以靈活償還學債,紓緩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加大持續進修基金的總資助上限,鼓勵終身學習。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黃書蘭)

相關報道:

(有片)施政報告前瞻|創科發展障礙多 關鍵突破點何在?

(有片)施政報告前瞻|復常之路點行?與內地通關需更積極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