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觀香港|土地房屋困局點破解?粉嶺高球場能否成突破口?
在不同的社會問題中,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老大難」,公屋輪候時間長,房屋供應量遠低於需求量,成為社會的一大痛點。特首李家超在上任前發表的政綱,曾提出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各界都期望李家超能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方案。
本港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已經開發建設的大約只有270平方公里,房屋用地更是只佔不足7%。基層市民寄希望於能夠上到公屋,但從2014年到現在,幾乎每一季的公屋輪候人數都是24萬至28萬之間。現在,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達到6年,其中單身的長者申請人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需要4.1年。
公屋輪候時間長,主要原因就是落成量低。回看過去十年的數字,公屋的實質建屋量就在一萬到兩萬之間徘徊。最多的是2021到22年,建成了21764個單位;最少的2020至21年只建成了6200多個單位。2021《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是平均每年要落成30100個單位,單是要追回這個目標就大約需時5年。
為什麽建設公屋速度會如此之慢?立法會議員洪雯認為,一是香港的土地開發在2003年後出現了「造地斷層」的現象,政府土地儲備耗盡,幾乎十年沒有造地,令土地供應大大不足;第二,建設過程緩慢,「生地」變「熟地」再變住宅,效率低、耗時長以致供應跟不上需求。
其實,香港潛在的土地供應有多達7300公頃,這個數字並不算少。然而,要加快建屋,就必須大刀闊斧精簡拓地程序,拆牆鬆綁。現在,在大型發展項目的一般流程中,僅規劃階段,就必須經過前期研究、立法會撥款、規劃及技術可行性研究及環境影響評估、公眾參與、落實發展方案以及法定規劃程序等等,一套流程走下來,平均需時5至8年。
「生地」變「熟地」有多難?從粉嶺高球場用地就能看出,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社會對土地應用的爭論比較大,以粉嶺高球場是否應該保留為例,體育事業、經濟發展與收地建屋有衝突,但政府必須要有決心排除萬難。
土地房屋簡單來講,就是找地、規劃以及建屋的問題。現在,本港在尋覓土地、精簡流程、引入私人發展商力量建屋,以至妥善處理粉嶺高球場建屋問題等,都具備「提速、提效、提量」的改善空間。特首李家超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會如何「以結果為目標」,提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政策,社會各界將拭目以待。
記得周一至周五晚鎖定點新聞,我們一同《點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