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搶人才應該有招數

文/黎岩

最近以來,人才流失與搶人才成了熱門話題,連帶各大政黨各路專家都獻計獻策,呼籲特區政府出招搶人,以應對全球性的人才競爭,提升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競爭力與動能,讓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繁榮。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究竟如何搶,怎樣才能搶到香港亟需的專才?如何令到搶來的人才能夠安心長期奉獻服務香港?諸如此類,眾說紛紜。

今日有份有關香港人才輸入數據的報道,倒是值得各界留心。據媒體向入境處索取的數據,疫情下本港吸引人才能力大幅減弱,其中,六大輸入人才計劃由疫情前2019年總共七萬多申請人,批准六萬多人來港,到疫情殺到2020及2021年連續兩年均大幅減半,不論申請人及獲批者各只剩三萬多。跌幅最多的主要是來自海外的申請人,經「一般就業政策」的海外申請人去年僅剩約一萬五千人,較2019年下降66%;「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去年申請人數按年跌超過一半;只有「優才計劃」逆市吸客。

查實特區政府目前推出的六大輸入人才計劃,包括適用於海外專業人士申請來港就業的「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據統計,在疫情前的2019年,六大計劃共吸引七萬八千多人申請,有六萬七千多人獲批來港發展,顯示該類計劃在當時確實頗受歡迎,能夠吸引到一定數量的人才來港。然而到2020年及2021年均大幅減半,申請者各剩三萬八千至三萬九千多人。當中「一般就業政策」海外人才申請,繼2020年跌至一萬七千六百多人,去年進一步下降到一萬五千五百多人。

這其中的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遭到歐美反華勢力的大肆造謠污衊,混淆視聽,直接影響了外界對香港的認知。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11日在「共同建設香港 增強發展動能」研討會上致辭時表示,不少人盼望放寬入境檢疫,可以吸引外國企業及投資者重回香港,吸引更多人才來港服務。雖然這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必須消除外國企業對香港目前政治情況的誤解。在修例風波之後的香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狀況?別說外國了,就連近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內地同胞,恐怕也未必完全了解,甚至亦因此帶有很多偏見。「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可能只是過去的老黃曆了,如同劉德華經典的廣告詞所言,「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架」。香港好山好水好自由,薪水高稅率低,法治有保障,並非人人都知道這些。香港再出發,需要讓外界更為清晰準確地認知香港社會實際,才能放心安心前來香港。

作為已經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為昂貴的香港,要吸引人才必須解決長遠因素,例如房地產價格昂貴問題,「他們來港希望落地生根,一定要居住,辣招?可以考慮調整。」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19日將公布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搶人才」是其中一個重點。據彭博社昨日報道,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方便來港專才優才在港置業,以吸引人才留港發展,將推出措施,豁免他們繳交15%的買家印花稅(BSD)。豁免來港專才的買家印花加倍辣稅,有助他們構建歸屬感,而且對樓市的影響有限,可行性頗高。「有發展機遇,保持經濟增長,自然能夠吸引人才。」

取消專才購房雙倍辣稅,這只是其中一個吸引人才的選項。如何創造寬鬆舒心的環境,挽留每年經香港八所大學培養出來的超過萬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內地生),這也應該是政府重點考慮的方向。據統計,經「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來港的,在2018及2019年都有過萬人,當中約九成是內地人「港漂」,但過去兩年均大跌近三成,各剩七千多人。內地畢業生面臨着就業壓力,以及香港相對更具吸引力的社會人文環境,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留港工作發展,但奇怪的是其中差不多六成畢業生不得不選擇返回內地工作,有些則是工作一兩年之後選擇回內地,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為政者深思。依依不捨地離開者,無非是面對難以承受的高樓價與並不具有吸引力的薪資水準。其實,減辣稅對畢業生而言,似乎並無太大誘惑,畢竟他們剛剛畢業,短時間內絕大部分也無能力支付首付。

也因此,政府應該積極考慮仿效深圳作法,修建人才公寓或給予住房補貼,至少補貼剛剛畢業立足未穩的碩博生,讓他們感受特區溫暖關愛的同時,能夠在經濟上有喘息的時間。另外,政府可以仿效新加坡,與內地生簽訂工作合約,減免資助內地生學費,規定內地生畢業後必需留港工作一定年期,在吸引更多更高質量的內地生來港讀書的同時,也能夠為未來發展儲備更多的人才。內地生(港漂)與港人同宗同文,更加易於同心,若果能夠獲得格外關懷,相信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能夠發揮更大更多的積極作用。既如是,政府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當然,本港對海外金融人才還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亞洲市場最賺錢,「海外公司都想在香港插旗,攞大陸生意」,預期部分人才最終會從新加坡回流返港。政府可以組團往華爾街招募人才,通過招募行動,充分展示香港具吸引力的未來前景,唱好香港,講好香港故事。

另外,目前的六大類吸引人才計劃,某種程度上也讓境外對香港不甚了解的人才一頭霧水,甚至都不知道循什麼途徑去申請,有時可能需要耗費相當大的精力查遍所有計劃,才能找到自己申請的途徑,政府是否考慮按行業推出金融、創科、文創、商貿、法律專才輸入計劃,讓身處該行業的人才對香港在該行業的人才需求一目了然,直接循行業專業計劃申請。各項專才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吸引人才來港服務,若果計劃初始即設定各種繁文縟節的防範性門檻,那豈不是將人才拒之千里之外?特首口中的拆墻鬆綁,絕不僅僅限於土地房屋問題,而應該涉及各行各業,特別是人才引進,如果一項申請需要填寫多達幾十頁紙張的表格,等待長達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期間還要多次公文往來查驗覆核,作為申請者,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心態呢?還是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人才着想。作為人才,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怎麼會「一意孤行」呢?

相關閱讀:

(有片)點觀香港|非永居購房雙重印花稅 能否免除?

來論|參考各地經驗 以新思維「搶人才」

來論|嚴懲宿舍性騷擾 扭轉排外歪風才能「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