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施政報告前瞻|土地房屋困局點破解?粉嶺高球場能否成建屋突破口?
編者按: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將於下周三(10月19日)發表,本港各政黨和社團連日來紛紛遞交施政報告建議書,建言獻策。在不同的社會問題中,土地房屋問題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老大難」,公屋輪候時間逐漸增長,房屋供應量遠低於需求量,成為社會一大痛點。回看特首李家超在上任前發表的政綱,提出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各界都期望李家超能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安居樂業,就是市民的最大期盼。究竟住房問題難在哪裏?要如何改善?港人又何時能夠徹底擺脫劏房、「籠屋」?
在施政報告發表前,點新聞就從土地房屋問題中找出四大問題,並訪問了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以及立法會議員洪雯,看他們如何看待本港的土地房屋政策,以及有何解決土地房屋困局的善言良策。
問題一:「住房難」主因 是因為多年以來供不應求?
本港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已開發建設的約有270平方公里,房屋用地只佔不足7%。公屋申請者越來越多,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不少分析都指出,香港並非「缺地」,但為何市民仍然要「望樓興嘆」?
黃元山:公屋輪候時間逐年增長,主因是落成量低。數據顯示,公屋建成量自2003年沙士後一直低迷至今,過去8年公屋實際供應量較目標建成量少10萬間左右,約等於少建十幾條彩虹邨。2021《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是平均每年落成30100個單位,要「追返」目標大約需時5年。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提出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提速、提效、提量是正確方向,預期5年後公屋落成量有望大幅提升。不過,近5年的供應量將持續偏低,情況並不樂觀,「與其思考如何加快『上游』生地變熟地的問題,不如壓縮建屋速度。」數據顯示,現時房屋署從熟地到項目落成需時5年,希望特首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切實政策,例如善用科技,可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招國偉:公屋輪候時間逐年增長,主要原因是供求問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本港仍有逾24萬宗公屋輪候個案,其中14萬宗為一般家庭申請者。根據記錄,每年新建公屋單位僅約14000間左右,惟每年新增申請公屋人士多達20000人,所以公營房屋供應必須要增加。
洪雯:本港土地房屋正在面對三大問題,第一,本港土地開發自2003年後出現「造地斷層」現象,政府土地儲備耗盡,幾乎十年沒有造地,令土地供應大大不足;第二,建設過程緩慢,生地變熟地再變住宅,效率低、耗時長以致供應跟不上需求;第三,需求管理不到位,直言「夾心階層」享受社會福利少,導致處境艱難,令一批人寧願「躺平」做基層,也不敢跨越成為中產。洪雯說:「要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增加土地房屋供應。香港不是沒有土地,要善用土地資源。」此外,政府要做好需求管理,為各階層人士提供更多選擇。
問題二:要加快建屋 就必須精簡程序、拆牆鬆綁?
要達至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提速、提效、提量,必須大刀闊斧精簡拓地程序。根據立法會及相關政府部門資料顯示,大型發展項目的一般流程中,僅規劃階段,就必須經過前期研究、立法會撥款、規劃及技術可行性研究及環境影響評估、公眾參與、落實發展方案以及法定規劃程序等,一套流程「走下來」,平均需時5至8年,而且從前期研究到公眾參與這部分,通常亦需時4至6年。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政府事前會就涉及收地及清拆計劃,諮詢有關區議會,並在作出決定前考慮公開諮詢所得意見及書面反對。
黃元山:建議在工程研究的同時進行收地,以縮短時間,亦需要盡可能壓縮一切在規劃程序中能夠縮短的步驟,例如政府過往在進行較大型城鎮化建設時,在法定規劃程序之前的,都經歷了很漫長的公眾諮詢等流程。必須精簡程序,「唔係為咗諮詢而諮詢,而是在諮詢過程中聚焦,將有用的、非重複的建議通過專業判斷進行分析和收集,再進行歸納和跟進。」
招國偉:要在市民反映意見與諮詢重複性之間做平衡,精簡程序有助加快「生地」變「熟地」的速度。
洪雯:拆牆鬆綁的重點在於政府官員能否承擔責任,現屆政府要「以結果為目標」而非「以不犯錯為目標」,改變過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方式,避免問題不斷積累,必須大刀闊斧調整諸多條例和法規;此舉並非「犧牲」,而是通過重新審視和簡化手續,維持法律公義及保障公眾利益。
問題三:私人參建居屋 有助加快建屋速度?
私人參建居屋屋苑,全稱為「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即由私人發展商按土地投標條款上的指定規格所興建,以及由房委會負責監管整個發展過程及推售的居屋。
黃元山:建議政府善用私人市場,行政招標的過程中精簡程序,私人參建方式的房屋質量不錯,成本、價格以及速度皆優於政府,特區政府不妨「放手一搏」,通過招標進行試驗。
招國偉:對私人參建居屋屋苑表示認同,明白本港整體房屋供應量不足,私人參建可以增加單位供應量,但公營房屋缺口更大,未來五年公營房屋總供應量約為10萬6千間,實際需求約為15萬間,政府策略應以公營房屋為優先考慮。現時用以服務低收入家庭的甲類屋邨,2人家庭每月最高入息限額為19550元,不少市民直呼「不合理」;而較高入息家庭則更適用於乙類屋邨,惟現時本港包括荃灣寶石大廈及油麻地駿發花園等在內的乙類屋邨僅有約1000間,希望在可行情況下,可以為超過輪候公屋入息限制的人士興建更多乙類屋邨,相信有助解決「劏房」問題。
洪雯:鼓勵私人參建,讓私人發展商興建公屋,有助提升建屋效率,惟私樓和居屋供應不足,若在私人土地建居屋,在現有制度下修改土地用途需要補高額地價,希望政府出台優惠或鼓勵措施,調動發展商的積極性,從而助力加快房屋供應。
問題四:民意支持粉嶺高球場建屋 仍然在各界引起爭議?
本港潛在供應土地多達7300公頃,當中包括「明日大嶼」願景在內的填海計劃約1700公頃,涵蓋新界北新市鎮、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等在內的新市鎮、新發展區及其他大型發展計劃多達3800公頃(未包括北部都會區)。佔地約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用地,政府早前計劃收回32公頃,當中9公頃興建約1.2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惟環諮會商議多時仍未就環評報告作出決定,導致建屋計劃受阻。事件引來社會各界爭議,有人支持政府收地用以解決港人住房難題,亦有人認為政府更應致力開發廣闊的「荒地」。
黃元山:政府收地的關鍵是持之以恒,開拓土地必然要面對不同阻力,強調必須集中資源,在賠償、拆遷、安置及支持產業升級轉型等方面更積極有為、做得更好。
招國偉:社會對土地應用的爭論比較大,以粉嶺高球場是否應予以保留為例,體育事業、經濟發展與收地建屋有衝突,直言難避免,但強調政府必須要有決心排除萬難。
洪雯:粉嶺高球場是運動設施,不應被「政治化」為權貴的標籤,政府決定收回部分用地發展公營房屋,惟高球場周邊皆為待開發的荒地,不能因為高球場業權屬於政府就「避難就易」,建公屋是有理有據的公共利益,符合收地條件,政府需要拿出魄力,加強對荒地的明確規劃,「規劃要比基建更先行」。
總結:土地房屋工作「一環扣一環」 須加快推進
土地房屋問題,從簡單角度說,就是找地、規劃以及建屋的問題,但當中涉及千頭萬緒的工作,找地要找合適的,找到亦要諮詢、勘測和規劃,建屋時又要「一步一步」建設宜居的住所,讓市民能安居樂業。綜上所述,現時本港在尋覓土地、精簡流程、引入私人發展商力量建屋,以至妥善處理粉嶺高球場建屋問題等,都具備提速、提效、提量的改善空間。特首李家超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會如何「以結果為目標」,提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政策?社會各界拭目以待,密切關注。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