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長新冠」問題不容忽視 政府可制訂更全面支援措施
文/陳術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防疫控疫的工作,例如最近在「安心出行」上,就加上「紅黃碼」的功能;不過,防疫控疫是一項工作,如何支援感染過新冠疫情的康復者,亦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昨日(9日),就有社會組織發布「長新冠」對貧窮兒童學習生活影響的問卷調查結果,有近8成確診過新冠病毒的基層兒童出現「長新冠」症狀,調查方要求特區政府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制訂全面「長新冠」應對政策,在學習及醫療上協助受影響兒童渡過難關。這些貧窮兒童面臨什麼困難,特區政府又該如何支援他們,筆者認為是社會必須正視的課題。
兒童受「長新冠」困擾 影響生活學習
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兒童權利關注會的調查,77.5%受訪者出現新冠肺炎後遺症(「長新冠」),50.8%兒童面對的後遺症是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其次是極度疲勞(31.7%)、失眠(28.3%)、極度疲倦(26.7%)、食慾不振(25.8%)及咳嗽(23.3%)等;受訪兒童當中,普遍有1至3項症狀的兒童約有50%,有4項或更多症狀的兒童則約有35%。雖然絕大部分受訪兒童未有經診斷過是否患上後遺症,但因為症狀持續影響曾確診兒童學習和日常生活,可見這仍是一個大問題。
按照調查方的建議,特區政府應制訂全面「長新冠」應對政策,先行評估全港受「長新冠」影響的人口、醫療特徵和治療需要等,並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提高公眾對「長新冠」的認知,同時亦應向醫護人員發放經協調後的護理流程和指引、並採用跨專業、跨專科方式處理評估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針對基層兒童看醫生困難的的情況,政府應設立「長新冠診所」,專門處理患有「長新冠」人士面對的疾病問題,並向曾確診新冠肺炎學童學習和生活進行評估,為「長新冠」學童提供治療津貼,制訂「長新冠」學童教學指引,提供額外功課輔導及補課活動,加強公眾教育,消除對新冠康復者的歧視。
要讓市民知道政府的服務
看到這新聞後,筆者翻查特區政府支援新冠康復者的措施,在今年6月的立法會答問中,特區政府就表示醫管會安排痊癒的新冠病人覆診,並按臨床需要轉介他們接受其他康復服務,例如不同專科、專職醫療的復康服務及心理支援服務等。兒科醫生會繼續按兒童新冠康復者的臨床情況,安排合適治療及所需的覆診;2020年4月,亦推出了「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透過全港十八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合資格的確診人士提供免費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按實際病况提供不多於10次的治療。問題來了,為何特區政府有支援措施,基層家庭以至兒童都用不着呢?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提供的服務,首先所涉及的,就是宣傳問題,諸如復康服務、心理支援服務、中醫門診等服務,以全港過百萬人確診過新冠肺炎的人數作為基準,可能知道相關服務的市民,只佔當中少數甚至是極少數;另一個問題,可能就在於要使用政府服務並不容易,之前已經有市民反映過,他們不知道或非常困難才能預約到政府所提供的免費中醫服務,從公開數字亦可見,截至今年5月底,其實使用過服務的人士,只有大約30500人。
在相同的立法會記錄中,筆者還留意到康復者如有情緒問題或經濟困難,又或者是家庭有福利需要,社署駐公立醫院和部分專科診所的醫務社工會按個案的具體情況,提供所需協助;到底自疫情至今,有多少人能使用到相關服務?今次受訪的貧窮或基層兒童中,又有多少人得到過政府的支援?筆者認為,特區政府確實先需要全面評估本港受「長新冠」影響的市民人數,繼而具針對性地,為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士提供適切支援,當中包括確診過的貧窮兒童或長者。
支援康復者不能「鐵板一塊」
對於貧窮兒童而言,他們的家長未必能負擔看私家醫生的費用,亦未必清楚他們可以到哪裡求助,如果讓本身已處於弱勢的貧窮兒童再受「新長冠」所困擾,他們要回復正常的生活就難上加難。在過去的日子,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積極,但就如任何一個醫療機構治療病人一樣,病人病好了,還需要覆診,需要後續的檢查和支援;當社會齊聲表示要解決基層、貧窮人士的住房問題時,其實在支援「長新冠」人士時,亦理應摒棄「鐵板一塊」的工作模式,更主動、積極地向「長新冠」患者尤其是一長一幼,提供及時、適切、幫到手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