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頒獎禮 「現金會否被電子貨幣取代」報告奪冠
消費者委員會與教育局合辦的「第23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今日(3日)舉行頒獎典禮,鼓勵青少年發掘有趣的消費議題,期望他們透過觀察、體驗和分析搜集第一手資料,從了解分析他人的消費行為中反思,建立正面的消費價值觀。
「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分初級組及高級組,各組分別設有冠、亞、季軍,最佳選題獎、最佳表達方式獎、最佳創意媒體獎及「可持續消費創意設計」主題獎,當中包括最卓越設計獎、最佳實踐獎,以及最創新意念獎,期望鼓勵同學從STEM教育相關的知識與技巧,構思新設計或改善現有的產品服務設計,為各種消費議題提供解決方案,並達至可持續消費的目標。
獲頒冠、亞、季軍獎項的隊伍,分別獲得港幣5000元、3000元及2000元獎學金;最佳選題獎、最佳表達方式獎及最佳創意媒體獎則各有1500元獎學金,在「可持續消費創意設計」主題獎最卓越設計獎的得獎隊伍,可獲得港幣5000元獎學金;最佳實踐獎及最創新意念獎的得獎隊伍,同樣各有2500元獎學金。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致辭時表示,參與的同學在一邊抗疫一邊返學的狀態下完成考察,過程中要克服重重困難,無論作品得獎與否,他們的拚搏和堅持值得嘉許。他提到,參與的同學不僅緊貼社會脈搏及發展,題材多元化,獲獎作品既有反映時下千禧代的網紅文化,分析「精緻窮」背後的生活態度,又有同學透過親身體驗只用現金或電子支付,理解「傳統」和「新世代」消費模式下的社會百態。
陳錦榮指出,近幾屆得獎的作品當中,有不少同學探討例如直播帶貨、電子錢包等新興的消費議題,亦有同學透過考察,反思網購帶來便捷的同時,亦可能引致過度消費、衝動消費,以及侵犯私隱等潛在問題,出發點與消委會《道德與信心共融促進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發展》研究報告可謂不謀而合。他期望學生透過觀察、體驗和分析搜集第一手資料,從了解分析他人的消費行為中反思,建立正面的消費價值觀。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消化獎」自1999年推出以來,至今已舉辦23屆;據了解,參與中學的累計總數增至375間,歷年累計吸引超過82000位學生參加。即使本年初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然而本年活動仍吸引逾590隊,超過2500位來自全港77間中學的學生參加,反應踴躍。
她指出,學生的作品十分有深度,隨着消費模式逐漸轉變,網絡消費變得更為普及,消費者可選購的商品愈趨多樣,付費方式亦趨便捷,容易造成過度消費。她說,幫助同學建立正面的消費價值觀,是理財教育重要的一環;教育局一直致力推動理財教育工作,並透過跨學科的方式,包括小學常識科、初中生活與社會科及高中經濟及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等,學習正確理財的方式及態度,成為精明的消費者。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以「向『無現金』世界出發?我們對現金的恩怨仇情」為考察題目,成功獲得初級組冠軍。小組的陳同學向點新聞記者表示,為探究現金會否被電子貨幣所取代,多位組員先挑戰14天只用現金的生活,結果有人發現乘輕鐵要用八達通才可享學生優惠,結果付出雙倍價錢才能乘車;有組員怕尷尬,結果多付小費;亦有同學要現場向人拼湊才有零錢付巴士車費,從考察中切身體會現金的價值,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態度。
真光女書院的黎同學是「可摺疊迷你膠樽」的設計者之一,項目成功獲得高級組最卓越設計獎、最創新意念獎。黎同學向點新聞記者表示,膠樽回收在香港雖然並非新事,可是受制於空間不足,影響回收工作。為了減少空間的使用,黎同學從「可扭細」輕量膠樽及日本的摺疊式擦膠中得到靈感,以嶄新的切割技術和塑模技術,設計出「可摺疊迷你膠樽」,能進一步縮小體積,方便收納,鼓勵消費者把空瓶暫時收起來,待找到回收箱再回收。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