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由金融地產往創科的轉型路徑

文/導祖

在本系列着筆之初,我們和大家一樣,只有一個明確的研討方向:香港經濟必須轉型,結構必須改革。但是,具體怎麼轉?怎麼改?我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甚至有民間智囊秉承簡單的線性思維,提出源源不斷增加土地供應先把樓價打趴下了再說。經過過去幾月的學習研究,導祖腦海中大致呈現出了一條改革路徑,在本篇做個綜合概述,也為本系列畫一分號。

現在還不是主動砸碎地產蛋糕的時候,原因很簡單,轉型需要財政支持。作為一個獨立的財政實體,在新的科技收入增長級沒有起來之前,仍然需要金融地產來輸血。目前,香港地產市場受到需求萎靡、流動性收縮的雙重壓力,如果在供應上疊加激進措施推崩樓價,對整體實現改革目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既然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更不能急於求成,而是應該耐心等待下一個時機。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地產制度不需要改革。我們發現,香港的土地供應制度和公屋制度均有較大的漏洞需要彌補,在彌補好漏洞之前,任何基於這兩大需求緊張而誇大土地供應短缺的推論都是不成立的。在土地供應制度上,必須對囤地、建樓、買樓流程實行一系列基於市場經濟手段(主要為稅收)配合行政手段的規範,使土地供應切實轉化為房屋供應,滿足市民的剛需。另一方面,本意為扶助弱勢人群的公屋制度必須對申請需求進行更嚴格的資格盡調篩選,提高資料造假的懲罰力度,同時降低不合理的富戶標準,使其遷出以騰出更多的公屋單位。政府的工作應該是制訂和完善規則,其後交給市場,而不是坐視有心人利用漏洞操縱市場而以市場經濟為理由不聞不問,那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不作為的搪塞。

在保持好穩定的財政收入前提下,財政規劃決策者的觀念思維應該進行徹底的革新,增加宏觀視野。一方面,在優化電子流程的基礎上裁減政府冗員,降低最大的經常項目支出,同時停止無差別派發現金和無清晰戰略規劃的巨額基建等低效消耗財政儲備的行為。另一方面,增加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其中教育着重增加自然科學的普及教育和補足國民教育的不足,培養本地人才專註事業,成為城市人才金字塔的中堅力量。而科技的投入除了增加財政支出佔比,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四兩撥千斤地調動全球民間資本的湧入,否則,以政府的區區百億基金和決策者出於謹慎負責角度的慢速分配效率,是很難實現轉型之路的。另外,在創科用地上應更加大刀闊斧,除了運用租約到期法律配合靈活措施促進新界土地往創科用途轉變,亦應積極考慮開發大嶼山。

政府的科技投入如何能夠四兩撥千斤地調動全球民間資本?這就需要國際金融中心職能的協同。近期,上市規則18C章的修改諮詢已在業界傳開,導祖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積極介入,使這方面的措施目的不再是僅限於增加港交所的利益而應該是增加全香港的利益促進香港的科技轉型,對總部和研發基地設於香港的擬上市企業應該有傾斜支持。同時,特區政府應該速下決心,着眼大局大利益,取消股票印花稅,提升港股流動性溢價,使資本市場重燃對科技企業的熱潮。如此一來,必定形成全球資金湧入香港投資創科企業的正向循環。

如果能夠帶動全球民間資本的湧入,政府的科技投入便不會顯得杯水車薪捉襟見肘,就可以任由市場去選擇有優勢的創科行業和企業。但基於綜合優勢考慮,導祖仍然建議政府的推動方向聚焦在生物科技行業,並規劃將大嶼山建成生物科技島。投資千億的港珠澳大橋,香港一端應該不是只為了連接一個大郊野公園,而應該是一個蓬勃的經濟體。而且,香港播種深圳開花結果的資訊科技產業已經對香港形成了碾壓式優勢,緊鄰深圳的北部都會區進行過大規模建設實際效用不大,而且會導致另一投資近千億的廣深港高鐵利用效率減弱。反倒是港珠澳大橋連接的另一端大灣區的廣州-佛山-中山-珠海線土地價格低廉,有高校人才優勢,有著名醫藥企業,正正可以與香港配合發展生物科技產業,也彌補大灣區產業短板。而且,這次的合作發展可以運用創新思維,譬如實行分稅制分享企業稅收,在大灣區消化香港勞動人口使城市人才結構更加合理化,在大灣區興建香港公屋解決住房問題等,真正做到建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創新科技大灣區。

以上措施落實到位了,吸引創科人才留港來港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資本支持創科企業成長帶來的收入提高是最大的吸引力。在改革完善土地房屋制度後,刻意抑制需求甚至剛需實際排斥人才的非永久居民雙倍印花稅也可以完結其歷史使命。一部分勞動人口隨着產業轉移到大灣區後,也可以享受更舒適的大灣區公屋,從而解決導致一些歷史問題的矛盾。進一步合理化城市人才結構包括開放本地建築市場引入外勞,有讀者質疑無清晰戰略規劃的連續巨額基建是否牽涉建築業的利益團體,筆者無證據去支持這種質疑,但從城市人才結構優化認為有引入外勞的必要,同時也支持本地建築業進軍大灣區市場。

筆者相信這條改革路徑可以穩步實現香港由金融地產向創科的經濟結構轉型,其間必然會削弱不少群體的利益,但同時亦為他們呈現創科和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巨大增量利益,最終將達致一個共贏的局面。另外,本篇建議的不少措施與不少人認為正確的一些規劃並不完全吻合,但卻是基於獨立客觀研究而非人云亦云,供決策者參考。改革是一個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尤其要保證廉潔奉公,強調廉政公署的作用。新加坡以區區569萬人口和729平方公里面積(香港748萬人口,陸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把很多問題妥善解決,香港應該認真學習,早日迎頭趕上。

相關報道: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九):進一步發揮和加強香港教育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