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九):進一步發揮和加強香港教育的優勢

文/導祖

建設創科中心必須要發展教育培養本地人才,以使本地人才在金字塔頂端的佔比越來越高。香港的教育主要由特區政府教育局管理,制度主要分成幾個部分:(1)學前教育;(2)小學及中學教育:在這個階段通過公立學校實行12年義務教育及使學生掌握兩文三語,目前全香港共有591所小學、508所日間中學及63所特殊學校;(3)專上教育:提供靈活多元的升學途徑使年輕人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以及政府資助八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發展。

應該來說,香港的教育相比內地是有比較明顯優勢的,這個除了體現在12年義務教育(內地為9年義務教育)、英文水平更為突出、教材的靈活性、注重培養自學能力的教學方法和國際化視野外,也突出體現在升學率上。根據大學聯招處新聞稿,2022年DSE考試獲八所大學錄取考生達15527名,申請人(39523名)獲錄比例高達39.29%,創近5年新高,而這個比率遠遠高於內地城市985大學錄取率(最高天津市僅為5.81%,上海5.33%,北京4.29%,全國平均1.62%)。而且,香港學生報考內地高校和海外高校的錄取率和便利性都遠遠高於內地學生。

接下來我們對標下同為國際性城市的新加坡,根據新加坡統計局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25歲及以上人口中大學學歷者佔比33%,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15歲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專上教育的佔比34.6%,如扣除15-24歲年齡組與新加坡統計口徑一致,則比率為32.8%,與新加坡相若。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第7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內地大學本專科學歷占人口比僅為15.4%(本科佔比更僅為4%)。特區政府教育局2021年中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也顯示,93.7%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以上數據均表明,香港的整體人口素質是優秀的,年輕人在學業上也是上進的。但在過去幾年種種不愉快事件表明了一些年輕人在學業之外受到了誤導,有必要加強國民教育。

在創科人才行業分布上,香港也仍有不足之處。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數據,在接受過專上教育的人才中,商科佔比最高為17.2%,文學及社會科學排名第二佔8.6%,接下來的專業包括機械電機電子輪機工程、建築營造工程、電腦、醫療衞生、純科學、教育、紡織設計工業技術及其他。這個比例與香港目前的城市定位還是相匹配的,但於未來的創科中心建設就顯得不足,有必要增加本港需要着力發展的創科領域人才比重。香港主要八所大學的優勢專業(排名全球前50),與創新科技相關的主要如下:土木結構工程、電子電氣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生理和解剖學、數學、物理天文學、地理、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化學工程、化學、環境研究、材料科學等。基於這些優勢專業香港發展以生物科技為主的創科行業應該是大有可為的。

目前關鍵是如何進一步發揮和加強教育的優勢。導祖留意到兩個數據和一個現象,一是港大的教育與培訓專業排名在全球排到頂尖的第7,二是教育開支總額占政府開支總額的佔比疫情以來下滑嚴重,另外近年來香港各大學紛紛往大灣區城市建立分校(包括浸會大學與北師大合辦珠海分校、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辦深圳分校,以及科技大學與廣州大學合辦廣州分校)。第一個數據的啟示是,香港可以憑藉教育優勢吸引期望子女受到更好教育的世界人才,我們注意到有這方面考慮的優才專長申請在增加。而第二個數據仍然使我們憂慮特區政府財務規劃部門束縛在線性思維,缺乏全局推導,把錢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而該花的地方卻被無視了。而各大學開分校的現象,一定是各大學與大灣區各城市需求互相匹配的結果,我們不應以狹隘的眼光看待這種現象,但真心希望特區政府不要再重蹈眼睜睜看着優勢產業北移的教訓,而應有所作為。

相關閱讀: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八):建設互惠互利大灣區的獨特規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