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撲面而來」 神舟十四號乘組六小時完成出艙任務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左)執行出艙任務。(圖片來自新華社)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本周四(1日)晚上6時26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艙門。至晚上7時9分,航天員陳冬、劉洋成功出艙,蔡旭哲則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周五(2日)凌晨0時33分,歷時約6小時後,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劉洋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出艙口更闊 安全繩更長

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出艙時,通過的艙門是位於空間站核心艙節點艙的出艙口,艙門口徑為85厘米。而此次任務,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出門」,艙門口徑達到1米,讓航天員在身着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能夠更加從容地攜帶設備出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此前兩次出艙不同,由於此次問天艙的出艙口朝向地球,出艙時的視覺衝擊力很強,出艙後,航天員陳冬不禁感慨道:「地球撲面而來。」

航天員出艙,在宇宙中工作,出艙使用的安全繩、照明燈、艙外維修工具等一系列太空裝備,能否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就尤為重要。

安全繩是連接出艙航天員與空間站的「生命線」。在執行神舟七號任務時,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了我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當時出艙時使用的安全繩是固定長度,有效長度僅1米多。在空間站建造任務中,航天員要完成空間站設備安裝、檢修等出艙任務,出艙範圍更大、操作難度更高、安全要求更嚴格,需要長度更長且可伸縮的安全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研製團隊為此進行了新型可伸縮安全繫繩機構研發,提出了一種巧妙的設計方案,並通過大量試驗驗證,確保10餘米長的鋼絲繩可在機構的狹小空間裏進行上萬次、重複性的有序纏繞。在此次出艙過程中,這種安全繩能保證航天員與空間站艙體間保持超過10米的安全連接,又不會對航天服產生勾掛和干涉航天員的運動,還能經受住太空中巨大溫差、空間輻照、空間粒子等酷烈環境的考驗。

出艙持續六小時 圓滿完成既定任務

持續六個小時的出艙活動,天地間周密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先後完成了問天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艙全景相機抬升、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檢驗了航天員與小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驗證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功能性能。

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來說,雖然兩人都有過太空飛行經驗,但執行出艙任務還是第一次。儘管挑戰和風險極大,但通過天地之間的協同配合,航天員們的精彩表現為此次新人、新艙、新狀態的「全新」出艙任務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