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直擊(三)|發泡膠「圍城」凸顯回收短板 善用科技可破局

老鼠橫行街頭、發泡膠箱堆積街道、隨處棄置垃圾臭氣熏天等都是市民難以忍受的環境問題,特區政府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日前宣布推動「香港新市容」全港清潔運動,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擊衞生黑點行動,並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19支夜間防治鼠患流動隊、加強清理發泡膠箱,及增設閉路電視打擊非法棄置垃圾等,着力清理分布於全港18區的663個衞生和街道管理黑點。

其中,「發泡膠山」的情況尤為嚴重,根據最新估算現時每天供港付運蔬菜的發泡膠箱約10萬個,約40公噸,而疫情下內地禁止循環使用曾運往香港的發泡膠箱,又暫停跨境貨車運載發泡膠箱到內地回收廠,觸發多區出現數米高的「發泡膠山」情況,既阻街又影響衞生。點新聞記者近日走訪港九新界多個街市直擊情況,發現有個別地區情況仍然十分嚴重。

街市發泡膠堆成山

元朗新街和同益街市附近,有大量菜檔和水果檔的發泡膠箱隨意擺放在馬路旁,有的甚至霸佔半條行人路,下雨過後,容易積存雨水,滋生蚊蟲;黃大仙鳳凰新村一帶,也能見到大量發泡膠箱堆積在路旁,垃圾回收站前更有「發泡膠山」,有少量工作人員正在處理;在黃大仙中心,記者見到部分工作人員正在處理發泡膠箱上殘存的膠紙,身旁則有逾2米高的「發泡膠墻」等待他們處理。

元朗同益街市隨地擺放的的發泡膠箱。(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元朗同益街市隨地擺放的的發泡膠箱。(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元朗新街街口有大量發泡膠箱阻塞通道。(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在港島的柴灣怡豐街,在嚴禁堆放雜物的標誌牌旁,堆放了大量發泡膠箱,成為商戶露天貨倉,以及工人清理回收的工作點,不斷有工人把一車車的膠箱送來堆疊或運走,混亂不堪;而在灣仔街市,部分商販將發泡膠箱棄置在路旁或後巷,散落一地蔬果碎屑,一方面影響市民購物,另一方面散發異味,造成衞生問題,加上雨天濕滑,途人稍不留意,就會被滑倒或絆倒,危機處處。

在黃大仙中心,記者見到部分工作人員正在處理發泡膠箱上殘存的膠紙。(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黃大仙一帶,隨意堆放在行人路旁的發泡膠箱。(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黃大仙一帶食環署的工作人員正在清理部分發泡膠箱。(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而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從年初至今隨處可見大量「發泡膠山」,在烈日暴曬下,隨時有發生大火的風險。早在今年3月10日葵涌七號貨櫃碼頭有一批擺放在路邊的發泡膠箱起火,火勢猛烈,大量濃煙席捲半空,事件中無人受傷,調查相信有人不慎留下未熄煙蒂所致。

夜晚紅磡蕪湖街有大量發泡膠箱棄置在路邊。(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從年初至今隨處可見大量「發泡膠山」,在烈日暴曬下,隨時有發生大火的風險。(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可以見到大量發泡膠箱堆積。(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食環署:二月至七月發出2000張罰單

食環署回覆點新聞查詢時表示,署方在今年二月至七月期間,在各有關地點向在公眾地方非法棄置垃圾的違例人士共發出約2000張定額罰款通知書。署方表示,針對一些雜物(如有回收價值的發泡膠箱)可能屬有物主管有的物品,以往署方會依照法例規定,先貼出「移走障礙物通知書」,在指定時間內沒有人認領才移走及扣押該些物品。

然而,自第五波疫情以來,有別於以往循環再用的做法,有大量發泡膠箱被當作垃圾,非法棄置在行人路旁等公眾地方,造成嚴重環境衞生問題。有見及此,食環署表示,已經簡化程序,主動在有關地點張貼勸喻通知並提供鄰近垃圾收集站位置供適當處置垃圾,同時加強服務,盡快把發泡膠箱和其他垃圾清走,並運往環保署轄下的廢物轉運站及堆填區。

港島的柴灣怡豐街,在嚴禁堆放雜物的標誌牌旁,堆放了大量發泡膠箱,成為商戶露天貨倉,以及工人清理回收的工作點。(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工人清理回收的工作點,不斷有工人把一車車的膠箱送來堆疊或運走,混亂不堪。(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業界:盼政府重視創新回收技術

發泡膠是世界上最難分解的垃圾之一,聯合國報告顯示,發泡膠分解時間長達一萬年。本港每日平均有90噸發泡膠被棄置到堆填區,加重堆填區負擔。而現時回收發泡膠的方法是,將其打碎,熱溶壓縮成膠磚循環再造。但盛載蔬菜、食物等發泡膠盒往往黏滿膠紙,建築地盤用的發泡膠填充料,更沾滿泥沙等雜質,必須「乾淨回收」,增加回收難度及處理成本。加上發泡膠體積大、運輸成本高,無利可圖。

睿智環保科技向點新聞表示,用了十年時間,研發出專門處理發泡膠(泡沫聚苯乙烯/ EPS)廢物的回收新技術,以回收車作為「流動回收工場」,最快40秒可以即場將發泡膠快速溶解成液體,之後在工廠經過濾及淨化,分離出純度高達99.8%的聚苯乙烯,用作生產其他產品,平均每日每車能處理250-300公斤發泡膠。不過該公司也表示,曾經與政府部門以試點形式完成合作接近4個月,之後未收到政府的意見,質疑政府是否真正重視創新科技的應用,認為政府應該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發泡膠回收車流程。(網頁截圖)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目前本地處理發泡膠箱的方式都是運往堆填區,而難以壓縮的發泡膠箱會佔用大量堆填區空間,也會加重微塑膠流入食物鏈,污染海洋生態環境,情況極不理想。他亦指,由於目前扔垃圾的成本接近於零,市場上沒人願意自發做回收生意,本地若想發展分解發泡膠產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和投入資金,形容「能有資金分解還原發泡膠,都好過燒掉它或填埋它,希望政府認真考慮。」

環境及生態局:每日可處理香港29%的發泡膠

環境及生態局回覆點新聞查詢時表示,環境保護署為應對發泡膠廢物增加,已加強廢物轉運站和堆填區的運作,確保相關設施繼續保持正常操作處理全港的各種廢物。環保署已主動與相關部門及持分者協調,分流部分食環署運載發泡膠廢物的車輛,離開較繁忙的廢物轉運站,並安排部份車輛不經廢物轉運站,而直接運往堆填區。

至於發泡膠箱下游處理和回收方面,環境保護署一方面加強廢物轉運站和堆填區的運作,另一方面支援本地發泡膠回收項目,加大本地回收處理能力。整體的循環再造能力以往每日不足1公噸,提升至現時每日共可回收處理約11.5公噸發泡膠,約佔整體香港發泡膠量的29%,將會繼續努力提升本地回收發泡膠的能力和比例。整體而言,環境及生態局會加強督促跨部門協作,及與內地相關單位繼續探討在適當時候盡快容許經消毒的發泡膠箱回復運返內地重用,藉以從源頭長遠解決發泡膠箱堆積的問題。

堆填區。(點新聞資料圖片)

議員:倡點對點的形式運回內地作回收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過往供港蔬菜的發泡膠箱都會運回內地處理及回收,不會積存在香港,而疫情下由於防疫要求,暫時無法運送回內地,本地處理回收能力又有限,所以造成現在「發泡膠圍城」的現象,食環署過往也只是將發泡箱運送到堆填區,但由於發泡膠佔用空間多且難降解,長遠來說會令香港難以負荷。

葛珮帆表示,若想做好本地回收工作,政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尋找地方儲存運輸每日大量的發泡膠箱,也需要投資建設大型溶解發泡膠廠房,需要大量資金,短期內難以實現。她認為目前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與內地政府商討,將每日抵港的發泡膠箱,在關口消毒後以點對點的形式運回內地作回收。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相關報道:

記者直擊|衞生黑點名單有漏網 垃圾亂放污水遍地超噁心

記者直擊(二)│清潔香港「越清越髒」?議員倡提高罰款加強檢控

熱點追蹤|打擊「衞生黑點」如何治標又治本?

熱點追蹤|日本及新加坡這樣破解「衞生黑點」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