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遇|七年「故宮夢」成真 吳志華:香港故宮有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的優勢|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EP17)
萬眾期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本周六(7月2日)正式開放,身為香港故宮館長的吳志華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生長於西九龍的草根家庭,自幼熱衷歷史故事、時常幻想「如果現代人回到古代會怎樣」的吳志華,已深耕博物館工作30餘年。香港故宮如何緣起?未來如何發展?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藉助香港故宮對話?本期點新聞《香港機遇》邀請到吳志華做客,與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暢聊他與博物館的不解之緣。
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前,吳志華曾擔任康文署副署長。彼時,他要兼管博物館、表演藝術和圖書館等,手下管理2000餘人。相比之下,做香港故宮的「掌門人」,工作範圍更聚焦,小到一件文物要如何演繹、如何展示給公眾,都需要他親力親為。
【香港故宮落成「好似發一場夢」】
經過幾年緊鑼密鼓的建設,香港故宮得以落成。從吳志華第一次聽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提起「有沒有機會成立香港故宮」算起,時間已匆匆走過七年。吳志華用「好似發一場夢」形容香港故宮落成的過程,至今仍覺得這場夢「仲未醒」,坦言起初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回想「發夢初時」,吳志華說,要用故宮的文物、名字,必定要得到國家的支持,但前提是需要一個很好的方案,而不是敲鑼打鼓地說「我要做這件事」就可以。夠膽發夢,更要努力讓這個夢變為現實。圍繞香港故宮項目的五人小組迅速成立,從土地到資金、從規劃到內容,這些看似複雜繁瑣的問題在短短一年內逐個落實,吳志華笑言,「那時忽然發現,這場夢原來真的可以繼續。」
【建築設計獨樹一幟 三層中庭覽盡香港】
在香港建設故宮文化博物館,使用北京故宮展品,要做出特色、體現價值,團隊首先想到在建築外形上着手下功夫。吳志華說,當時找來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經驗豐富的建築師嚴迅奇,希望將其一以貫之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理念,作為香港故宮的底色。
很多人認為香港故宮是一個「鼎」的造型,吳志華「闢謠」道:「其實不是,它是化用了中國古代的器物精神,形成一種下實上虛的設計理念。」吳志華介紹,香港故宮的設計精華在於,其三個中庭相互連接,由下至上分別可以望見九龍、香港島和大嶼山的景色,「市民可以在欣賞展覽的同時,與香港的城市景觀形成互動和對話。」
不僅如此,吳志華更着眼於國際化與本地化的結合。一方面,他希望將香港故宮打造成一個有世界視野的博物館,邀請世界不同文明的文物來香港故宮展出,實現真正意義上「文明的對話」。另一方面,「身處香港,沒理由所有展品的演繹都同北京故宮、台北故宮相似。」吳志華邀請到香港本地藝術家、文化界人士,希望藉助更多人的力量,以香港語言、香港視角,展示香港特色。
【團隊成員經驗豐富 助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我認為,發揮香港本土特色一定是國際化,我們的使命也是促進世界文明對話,所以我的同事一定要掌握世界文明是什麼。」作為香港故宮首任館長的吳志華在這一理念影響下,從世界各地逐一聘請了團隊中的每一位人才。這些來自香港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成員們,有些有優秀的學術背景,有些在海外博物館深耕細作,了解如何站在西方觀眾視角、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講述東方故事、中華文化。對吳志華來說,這是用香港故宮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大優勢所在。
吳志華說,要糾正外界對中國的偏見、誤解,需要一個具體的文化藝術去說明,「要軟性,不能太硬性。」讓外界理解中國文化真正深刻的內涵,這需要花很多心思。
不過,想要把背景不同、看法各異的頂尖專家「擰成一股繩」並非易事,但吳志華「正正鍾意這件事。」在聆聽團隊成員闡述觀點的過程中,吳志華漸漸發現,如果可以開放點、聽多點,不要急於做決定,嘗試接納新的意見,可以為展示故宮文物開拓出新的視野。
【冀為本地文化藝術行業開拓新資源】
提及香港故宮為何不參考M+博物館,開幕首年提供市民免費參觀,吳志華搖搖頭,「這是我最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他解釋稱,香港故宮一年的運營成本約為3億元港幣,西九管理局提供一半資金,即是差不多有1.5億元需要吳志華自己去籌。「今年我們拿到7000萬贊助費,已經算不錯,但其他開支還是需要以門票收入來填補。」吳志華說。
不過,在吳志華眼中,這種需要自己找贊助的運營模式也有好處,不僅能讓錢花得其所,做到「每一分都有價值」,也讓他看到香港各界支持文化、藝術的熱情。吳志華有位朋友就參與了針對低收入人士的門票贊助計劃,一次贊助1萬張門票,捐出50萬元。吳志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香港社會發展這種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捐贈、贊助文化,能為行業開拓更多資源,也能為更多人提供參與文藝活動的機會。
【吸引年青人 要訣在「型」】
當下社會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包括故宮在內的傳統文化,想要在於紛繁複雜之中吸引年青人的眼球,吳志華認為,其關鍵在於一個「型」字。在形式上接近年青人、在講解歷史時找到與年青人的共鳴點、提升年青人的參與感,吳志華說,這三件事缺一不可。
為了吸引年青人,香港故宮開展了「學生大使計劃」,訓練中學生、大學生擔任香港故宮導賞員;年青人亦可參與研究和展覽製作工作。而香港故宮推出的「青年領袖計劃」,則會在香港、北京各邀請8位大學生,一起參加暑假研習活動。吳志華希望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影響不同階層、不同水平、興趣各異的年青人,幫助他們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側記:做展覽如「烹小鮮」】
吳志華自小便對烹飪有濃厚興趣,12歲已經可以給弟弟妹妹做叉燒包。他笑說,如果不做博物館,最想做的職業是廚師和木匠。
古語有言「治大國如烹小鮮」,在吳志華看來,做展覽同烹飪也是異曲同工。做餐飯要有好的素材、根據客人的口味決定怎樣煮,要想你今日招待的主題是什麼、更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以上要素,在展覽的籌備中亦缺一不可。
「比如用什麼展品,展覽的主旨是什麼,想給觀眾帶來怎樣的體驗。進而決定用傳統或者現代的手法去展現,好像一餐飯你決定做中菜還是西菜,整個過程是非常類似的。」吳志華說。
(視頻攝製:Yan、任青、蘇婷/ 剪輯:Yan、林霧蘭 / 撰文:記者 沐晚、蘇婷)
【 關於《香港機遇》(Our Synergy)】
點新聞《香港機遇》(Our Synergy)是一檔非一般的節目,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同時馳騁商界,對香港方方面面有獨到見解。在這裏,你會看到來自政界、商界及文化藝術界等不同領域的嘉賓有別以往的一面,聽他們與周振基暢聊成長經歷與行業故事,同時結合當下熱點,探討香港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 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 Prof. Stephen Chow 】
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經濟及商學院哲學博士,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亦馳騁商界,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教育事業。在《香港機遇》這檔節目中,周教授亦延續無償服務社會的公益行動,義務地以特邀嘉賓主持身份邀請各領域代表人物,講述香港機遇故事。
往期回顧:
香港機遇|棄商從藝終成歌唱家 莫華倫:機會是「One time only」 錯過不會再有
香港機遇|曾追Beatles組女子樂隊 婦女界領袖高靜芝勉青年:用搖滾精神追尋更多可能性
香港機遇|如何成為出色運動員?「金句王」李靜:除了奮鬥,更要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