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情|習主席心繫香港創科 創科發展迎春天

【編者按】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東方之珠」亮麗的「成績單」記錄着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各種精彩的「香港故事」承載國家的深情厚愛。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迎來由治及興的新時代,「一國兩制」翻開承前啟後的新篇章,香港的「獅子山精神」定將繼續煥發光彩。點新聞發布「香江情」特輯,每天一篇,共同迎接新機遇,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習主席心繫香港創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香港創科表示了關心關懷,不斷激勵香港創科融入祖國發展大格局,創造令人欣喜的佳績。總書記高瞻遠矚,鮮明指出:「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香港創科表示了關心關懷。圖為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點新聞資料圖)

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21年施政報告提到《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點新聞製圖)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香港各界引起了熱烈反響,香港媒體形容為「重大突破」「歷史性突破」,香港創科事業迎來大發展的春天。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強調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合作管理體制,促進港澳和內地創新鏈對接聯通」;香港特區政府也於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到《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銳意加快香港與內地融合,並將創科作為發展重心。

本屆政府逾1300億元支持創科發展

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一步步建立各項科研資助基金,資助無數研究項目,並且和中科院、工程院攜手,共同孕育科研人才,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不斷提升。香港目前擁有多所國際排名靠前的高等院校,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光是中國兩院院士就有約40人,不少項目獲得國家重要科技獎項,而在「嫦娥奔月」、「天問一號」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也有香港科學家的貢獻。創科方面正是香港以己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典型例子。

香港理工大學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演示「嫦娥五號」採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點新聞資料圖片)

本屆特區政府也以八大方向推動創科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和加強科普教育,至今已投放超過1300億港元。

香港的創科生態日趨蓬勃,初創企業數目由2014年約1000間躍升至去年約4000間,同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額由12.4億港元增至約417億港元。現時香港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香港科學園。(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指出,香港發展創科有三大優勢,第一,香港八大高校擁有得天獨厚的科研基礎,擁有五所全球100強的大學、數以千計的世界級學者、數以萬計的研發人員和豐富的國際科研合作經驗。政府和本地大學也投放了不少資源培育初創企業,至今見證了十多間獨角獸的誕生及成長。

第二,擁有完備的資金鏈,企業融資上市渠道通暢。過去數年,除了20億港元的「創科創投基金」外,政府亦通過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分別成立了「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和「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不同基金有各自特定的投資重點,顯著擴闊了香港初創企業的集資管道。

第三,國際化聯絡程度高,憑藉香港多所大學的科研能力、與海內外的友好合作關係,吸引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落戶香港。

創科發展人才先行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指出,「無創科,無未來」,要將香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帶動經濟轉型,並在新政府的架構重組方案中將創新及科技局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再工業化」進程,同時把握大灣區發展,推動與周邊城市產業鏈互補和結合。

而如何吸引和培養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在加強創科人才培訓方面,國際工程技術學會香港分會前會長何臻言向點新聞表示,如今政府和民間都非常重視創科發展,但教育制度和大眾的心態卻未能配合創科發展。她指出,「今天的STEM教育仍只是盲目追捧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小一便上人工智能課程,但他們很難知道最簡單的人工智能產品,都是建基於很多深奧的科技知識。」

廣東某省級實驗研究室,與港澳高校開展科研合作。(點新聞資料圖片)

何臻言表示,除了在校園內要培養出正確的基礎創科心態,亦需要調整家長、學生、甚至公眾對創科的觀念。例如,香港普遍只吹捧成功的創科項目,卻忘記了成功的創科是建立在無數的失敗案例之上,「通過這些寶貴的經驗,反覆驗證了創新的可行性。這些開路先鋒勇於嘗試、敢於失敗,更值得大眾的尊重,這就是創科精神。」

候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要締造香港「國際人才交流中心」的品牌。(點新聞資料圖片)

候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指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背靠強大祖國,為吸引人才來港提供了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下一步應制訂和落實吸引人才政策,比如推行「世界頂級科學家計劃」,締造香港「國際人才交流中心」的品牌。

除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樣關鍵。孫東指出,香港有不少非本地的科技和金融人才,其中具內地背景的「港漂」專業人士就已近30萬,他們近年愈來愈少願意留港發展,原因之一是香港欠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積極措施。他指出,香港需改變不合時宜的政策,向全世界釋放出「香港歡迎人才」的強烈意願。

發揮國際優勢融入灣區發展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已成大灣區城市着力推動的共同目標。而位處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既是香港最大型的創新科技平台,也是香港與內地創科研究的重點合作基地。

圖為落馬洲河套地區。(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香港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機會,充分發揮大學科研優勢,主動融入大灣區,特別是強化與深圳的產學研合作,以香港之長服務國家所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產業優化,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科技創新界選委冼漢廸指出,香港應該用好作為亞太區內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利用基本法賦予香港在資訊流通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加強國際交流,吸收海外先進經驗,引入內地應用及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香港亦可作為內地科研成果的「出海口」,為推進內地創科進一步產業化、規模化提供海內外資金與國際應用市場。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點此查看點新聞「慶回歸25周年」專題

點此查看「習主席心繫香江」專題

點此查看「回歸25年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