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大事記|2018:高鐵「一地兩檢」實施 港珠澳大橋連通三地
【編者按】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回首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香港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風雷激蕩裏堅守初心,勇毅篤行中寫就華章。點新聞發布「回歸25年大事記」特輯,每天一篇,與讀者一同回顧這非凡卓越的25年,祝福香港明天會更好。
2018年是香港基建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香港開通了兩項跨境基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成功連接國家高鐵網絡;港珠澳大橋通車,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一個鐘……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互聯互通,推動了三地經濟融合發展,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意義深遠。
「一地兩檢」三步走 高鐵香港段通車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三地聯繫越來越緊密,不少港青對北上發展躍躍欲試;而隨着內地高速發展,許多省市也成了港人節假日首選的短途旅遊勝地。盡快打通交通網絡,方便快捷往來,是兩地民眾的熱切期盼。2018年9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成為香港繼城際直通車之後第二條跨境鐵路。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南起於西九龍填海區的香港西九龍站,北迄於香港與深圳邊界,總長26公里,途經大角咀、深水埗、長沙灣、葵涌以及新界的大帽山、石崗、雞公嶺、牛潭尾及米埔等地的地底,沿途不設站。路段北端連接廣深港高速鐵路廣深段,並與內地高速鐵路網絡相通。
不過,與內地城市之間不同的是,連通香港與深圳,除了要考慮鐵路建造工程,亦需要解決香港與內地的清關、出入境及檢疫等相關安排,才能發揮高鐵最大的運輸、社會和經濟效益,為乘客帶來最大便利。
2017年7月25日,特區政府公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方案。時任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表示,特區政府與中央有關部門作出詳細研究,並參考深圳灣口岸模式後達成共識,建議採用「三步走」方式實施「一地兩檢」。
2017年11月18日,內地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合作安排》),同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決定的形式批准了上述《合作安排》。
2018年1月31日,「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首讀及開始二讀辯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明白社會對該議題持不同意見,不會低估立法難度,會竭盡所能做好立法會工作,盡力取得議員支持。
不過,條例草案卻遭到反對派議員的強烈阻撓,他們抹黑「一地兩檢」是一道「隨意門」,甚至聲稱內地執法人員可隨意跨境執法,拘捕港人,十分荒唐可笑。在隨後成立的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中,反對派繼續「拉布」,想盡一切辦法拖延審議。
5月7日,經過長達3個月的時間,草案委員會終於完成審議,其間亂象頻發,反對派繼續於議會內搗亂,多次以規程問題拖延審議進度,更做出叫囂、謾罵等舉動,甚至衝擊主席台搶咪,最終攬炒派譚文豪、陳志全、區諾軒、朱凱廸4人被逐出會議室。草案在混亂中以30票贊成、13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反對派所提出的逾40條修正案亦被否決。
6月6日,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反對派為阻延審議工作,提出75項修正案。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宣布,在75項修訂中只能批准24項,並參考財政預算案的限時辯論方式,安排了兩星期的會議時段、共36小時的會議時間,完成二讀和三讀的程序。
恢復二讀辯論期間,反對派議員繼續不停「拉布」,利用提出中止待續動議、屢次響鐘點算會議法定人數、提出各種「規程問題」等慣用伎倆,浪費大量時間,顯示他們根本無意爭取發言機會,而是設法拖延《條例草案》的通過,令人憤慨。
當時,民建聯公布一項針對「一地兩檢」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六成三受訪者贊成由內地執法人員在西九站指定範圍執行內地刑事法例的做法;五成六認為方案沒有破壞「一國兩制」。
沒想到,經常將「民意」掛在口邊的反對派,當發現結果不利於他們時,竟然表示「民意不重要」!公民黨黨魁楊岳橋更聲稱,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該聽民意,而應「以大律師公會意見為準」,被建制派議員批評離譜至極。
6月14日,立法會以40票贊成、20票反對、1票棄權,三讀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代表「一地兩檢」的「三步走」立法程序經已完成。
8月23日,特區政府公布,高鐵通車初期每日將有83至127對列車,來往內地44個站點。平日的周一至周四有70對高鐵列車來往廣東省6個短途站(福田、深圳北、虎門、廣州南、光明城及慶盛),假日高峰期可增至114對車,約10至30分鐘一班車。而往北京、上海等城市長途站點每天開1班。
列車最高營運速度為每小時200公里,每個行車方向每小時可以接載約10000名乘客。開通後,香港至深圳福田站最快僅需14分鐘,到深圳北需23分鐘。而到廣州南站亦僅需48分鐘,較從紅磡出發坐直通車的2小時車程快不少。
9月23日,萬眾期待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港人興奮雀躍,西九龍站提早一小時在清晨5時開門,數十名通宵輪候的市民率先進入票務大堂。乘坐首班車的乘客,於6時起開始進行實名驗票,他們需出示回鄉證及車票讓職員核對,將車票放入閘機,然後進行安檢,整個過程約兩三分鐘,程序暢順。
在跨越分隔「香港口岸區」與「內地口岸區」的黃色線時,不少乘客特意拍照留念。有市民全家搭高鐵出遊,列車開動後,大家興奮雀躍,鼓掌歡呼。正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形容:高鐵是港人感到驕傲的跨境建設,是「新生命開始」。
一橋連通三地 「超級工程」展現中國力量
高鐵香港段開通不久,另一項大型跨境基建的開通也如箭在弦,那就是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
2018年10月以前,香港與澳門及珠海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陸路通道。於1997年完工的懸索橋——虎門大橋是三地唯一的陸路通道;不過這段長達200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至少4個小時的行車時間。
另外一個選擇是水路,從香港乘船到珠海或澳門。從香港乘船往返澳門大概各要一個小時,這還不包括出發和抵達碼頭,以及出入境通關的時間。
不過,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帶來了徹底的改變:從香港乘車到澳門及珠海不用1小時。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建設過程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大橋採用最高建設標準,抗震達8度,能抵抗16級颱風,設計使用壽命120年,能承受30萬噸巨輪撞擊。
2018年9月,完工的港珠澳大橋就接受了颱風「山竹」的檢驗:主體橋樑、海底隧道、人工島,就連橋面上的護攔、路燈都安然無恙,可以說交出了一份讓全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答卷。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親自宣布大橋正式開通,足見國家對這項「超級工程」的重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港珠澳大橋為香港未來發展增添新動力,港澳兩地可藉此發揮獨特優勢,促進人流和物流。
10月24日上午9時,歷時15年、總投資1,269億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碧波之上,一橋飛架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飛越滄海百年的歷史風雲,展現當代中國的雄健風采。
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由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均位於各自屬地內,採用「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三地口岸自開放通行之日起,實行24小時通關。
港珠澳大橋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是新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大橋建成通車,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對於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香港、澳門互利合作,亦具有重大意義。
(點新聞記者盧葦整理)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