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25年│80後激動「倒」數 見證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在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之時,80年代出生的人當時大槪就是小學或中學生,對於他們而言,香港回歸祖國對他們而言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慶典,同時也是影響國家、香港以至自己未來的重要事情。到底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他們正在做什麼?回望過去,展望將來,他們又有什麼寄望?

梁熙自小就希望壯大「made in China」,讓「中國製造」成為品質保證的代表,港人要發掘和發揮自己長處,讓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令國家更加強大。(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梁熙:家人叮囑要好好貢獻國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時,梁熙處於小學六年級升中一的階段,印象中全家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見證解放軍秩序井然地步入會場,以及末任港督彭定康坐船離開,一家大細心情激動,共慶回歸。

梁熙指,香港原居民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移民,這種移民的基因與生俱來,因此在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一些流動性強、怕改變的香港人紛紛離開,引發「移民潮」。時至今日,香港在祖國的臂彎下茁壯成長、蓬勃發展,他有不少親戚「回流」,認為他們當初因為缺乏了解而選擇離開,但遠在他鄉反而更加心繫祖國,直言是「人離鄉賤」。他續指,移交主權本應是普天同慶的大喜之日,但有電視台從中作梗,刻意製造悲傷假象,坦言從那時起就已經有媒體違背新聞道德操守,以不持平態度對事實進行捏造和杜撰,但該現象一直未有得到正視,強調應該重新檢視和檢討。

回歸祖國前,梁熙感受到香港人地位低,即使面對白人的惡劣行為也只能啞忍,且英國人管治很多貪污現象。香港回歸祖國,在「一國兩制」、「港人自治」、高度自治的方針下,港人得以當家做主。梁熙的家人時常叮囑他,長大之後要發揮自身所長、好好貢獻國家,坦言「當年made in Japan UK係好嘢」,於是自小就希望壯大「made in China」,讓「中國製造」成為品質保證的代表,港人要發掘和發揮自己長處,讓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令國家更加強大。

回顧過去25年及展望未來,梁熙指香港要經歷兩次「回歸」,一次是主權回歸,一次是民心回歸。他將英國形容為香港的「租客」,因為租客不會將心思擺在如何讓房間更乾淨、更漂亮,因此在英殖民時期,缺乏對香港的規劃。當香港回歸祖國後終於迎來巨大轉變,香港本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自然是真心想香港發展得好,因此制定長遠規劃,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將香港納入國家發展藍圖。展望未來,梁熙期待香港迎來「第二次回歸」,即民心回歸,直言雖然是大工程,但絕對做得到,且必須要做。首先要整頓國民教育,參考澳門的國民教育保持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連貫性,這點是香港嚴重匱乏的,強調往屆政府沒有正視,僅靠高中的通識科不足以讓學生打下堅實基礎,甚至部分教師刻意跳過認識國家相關內容,讓學生自行溫書,是專業失職,必須引起重視。

吳英鵬表示,香港回歸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整個中華民族來之不易的大喜事。(受訪者供圖)

吳英鵬:與家人激動「倒數」 至今難忘

選委會同鄉社團選委、大律師吳英鵬回憶1997年時表示,當時在家鄉讀小學,很清楚記得6月30日午夜,他們一家和鄰居們在電視機前觀看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一群人圍着一台細小的電視機,到23:59:50時,英方旗幟已經完全降下,大家便開始激動地「倒數」,時間到00:00:00後,國歌準時響起,電視機前的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吳英鵬感覺,那一夜比過大年還要喜慶,有鄰居不顧夜深,在街上奔走相告,有人點燃了煙花和鞭炮,以中國人傳統的方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

年幼的吳英鵬那時或許還不能指出香港在地圖上的確切位置,更沒有想到之後他會定居香港、以這個城市為家,但是那一晚,讓他深深銘記香港回歸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整個中華民族來之不易的大喜事。

吳英鵬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在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始終保持獨特優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近年隨着香港本地和國際形勢變化,「一國兩制」實踐經歷了不少挑戰,但是中央始終堅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在「修例風波」給香港社會帶來巨大衝擊的危急時刻,果斷出台香港國安法,依法止暴制亂,及時堵上香港國家安全漏洞,實現香港由亂轉治。其後,中央及時推動完善香港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幫助香港走出泛政治化的泥潭,重回正軌,社會得以聚精會神發展經濟民生;特別是隨着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的成功舉行,三場重大選舉的成功舉行充分證明了新選制的優越性,為香港開啟良政善治和實現由治及興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在國家強有力的支持和守護下,吳英鵬對「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及香港實現長期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充滿信心,他希望香港未來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握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

張先生:香港終回到祖國母親懷抱

張先生表示,回歸當時他剛剛十歲,印象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直播,對英國國旗降下來、中國國旗升起的畫面記憶猶新,那時他明白了什麼叫做回歸,明白了香港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過往有媒體片面報道內地負面消息,例如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但事實是否如此呢?張先生想正確認識國家,於是在18歲那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他指,在北京生活的那幾年,消除了過往的誤解,見識到國家基建力量強大,讀書期間他到不同城市旅遊,認識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意識到,港人眼界不應局限在香港,未來有必要創造機會讓更多香港學生和青年親身前往內地交流、學習,增進國民身份認同感的同時,亦有助吸引港人「北上」尋找發展機遇。

被問及回歸前後的變化,張先生雖然對1997年之前的印象並不深刻,但記得回歸初時,香港相對內地富裕,但近年在內地飛速發展的襯托下,香港「慢進都是退」,以往相對內地的優勢縮小。他認為,香港發展緩慢存在多方面因素,例如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蓬勃發展,因此之後發展速度自然放緩;香港發展模式不如內地有效;近年受黑暴等政治事件影響導致經濟停滯不前。他續指,北、上、廣、深等城市積極吸納各地人才,香港相比之下略微遜色,希望未來特區政府能夠有所作為。此外,內地政府致力於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特區政府都應該要滿足市民期望,致力於安居樂業、青年上流和經濟發展,緊抓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機遇,迎來新發展,同時市民要積極配合政府各項政策。但他也強調,港人要靠自身努力,並非有政策就能坐享其成。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