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25載·香港樓市大事記
香港回歸祖國25年,樓市經歷過高山低谷,最近十多年受環球低息環境、本港土地供應緊絀,以及香港金融業興旺,成為海內外熱錢停泊地等因素影響,樓價一直反覆向上。回歸至今,樓市累計上升逾1.4倍。樓市上升雖然為不少市民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亦令香港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並衍生不少問題,諸如部分市民居住環境惡劣、加重營商成本及加劇貧富懸殊等等。過去,多屆特區政府都將增加房屋供應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香港進入良政善治新時代,新一屆特區政府將秉着「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精簡程序多管齊下,帶領港人實現《香港2030+》規劃的藍圖,回應社會的需要和期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促進經濟及社會共融發展,同時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帶來的機遇。
回歸後香港樓市大事記
1997年10月
政府提出每年私樓、居屋和夾屋單位供應不少於8.5萬個,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可縮至3年。1998年為穩定樓價停建夾心階層住屋,尚餘4個建成未售的屋苑改為作私樓或資助房屋出售。
2002年11月
時任房屋局局長孫明揚為穩定樓市推出「孫九招」,包括取消拍賣土地及暫停勾地一年、停建停售居屋、停售公屋等。
2010年4月
政府推出「九招十二式」,收緊一手住宅樓宇銷售及規管示範單位的措施。
2010年11月
政府宣布推出額外印花稅,其後於2012年推出買家印花稅、2013年推出雙倍印花稅。
2019年政府提倡徵收一手樓空置稅,2020年宣布撒回法案。
2012年9月
政府提出於2013年試推「港人港地」,透過招標出售兩幅只供港人購買的啟德住宅地。
2016至2017年,中國海外於該地推啟德1號(I)及啟德1號(II)。
2013年4月
實施《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對地產商實施多項法定要求,內容包括定義實用面積,以及規管廣告、樓書、價單、示範單位、銷售安排、買賣合約及成交紀錄冊等。違反規定即屬犯罪,可被判處罰款及監禁。
2016年10月
「綠置居」正式實施,並推出首個項目景泰苑,提供857伙。此計劃下政府每年會抽出公屋項目,並出售給現有公屋租戶及合資格「綠表」人士,單位定價較傳統居屋低廉。
2016年11月
佳源國際與鄧成波家族陞域集團合作發售的屯門菁雋,最細單位面積僅有128方呎,成為一手新例實施後「最細」新盤開則。
2021年12月,發展局為住宅官地加入最低單位面積條款,要求推出最低單位面積必須達26平方米(約280方呎)。
2018年6月
政府公布修訂資助出售房屋定價政策,以申請人負擔能力計算,令定價與巿價脫鈎。
同年12月,運房局宣布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增至七三比。
2018年12月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同推行其中8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明日大嶼」。
2021年,林鄭月娥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
2019年10月
特區政府公布新按保計劃,放寬物業按揭成數。
2022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強化原有按保計劃。
回歸後收回的私人土地大增
2014/15至2018/19年度(過往5年)
20公頃
2019/20至2020/21年度(過往2年)
90公頃
2021/22年度及之後
700公頃:首5年將收回500公頃
逾860公頃棕地將轉變為房屋
重新發展作房屋及其他用途的棕地,佔全港棕地面積逾54%
815公頃已納入正在推行或規劃中的新發展區項目或其他已知的發展項目
47公頃已物色12組棕地群(超過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差估署私宅售價升逾1.4倍
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大幅回落
2003年第2季:105,697宗
2001年第3季:65,000宗
2022年第1季:104宗
自置居所佔家庭住戶總數比例略增
1997年家庭住戶數目:192.28萬佔比46.7%
2021年家庭住戶數目:266.95萬佔比51%
私人寫字樓及零售業樓宇售價倍升
寫字樓售價指數
1997年:213.1
2021年:502.5
升幅1.36倍
零售業樓宇售價指數
1997年:177.3
2021年:543.4
升幅2.06倍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差估署、金管局、地監局、2021年施政報告附篇、經絡按揭轉介研究部、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
註:部分數據1997年未有統計
(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黎梓田、顏倫樂、梁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