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沙頭角禁區開放 生態旅遊VS海洋污染

沙頭角碼頭的開放儀式。(點新聞記者攝)

特首林鄭月娥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今日(3日)到場,主持沙頭角碼頭的開放儀式。林鄭早前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計劃逐步開放邊境禁區的沙頭角,以發展生態旅遊,供旅行團遊客參觀。

寧靜、清幽、無人的沙頭角碼頭的清晨。(點新聞記者攝)

活動於上午9時30舉行,由於沙頭角碼頭位處香港與深圳邊界,地點偏遠,記者們早早出發,穿過龍山隧道,8時許一行人已到達會場。由於時間尚早,主辦單位讓記者們可在碼頭及附近地方參觀拍攝。小記是第一次來到沙頭角,正好趁此機會在碼頭漫步。

魚形木牌「幸福小魚」。(點新聞記者攝)

沙頭角碼頭屬街渡碼頭,是港深陸地邊界最東點的碼頭,亦是來往吉澳及鴨洲的唯一途徑,由於位於邊境禁區,平日只準禁區居民使用,一般市民不能前往。碼頭最早建於1960年代,2004年開始重建,新碼頭位於舊碼頭的西面,於2007年落成,儘管至今已建成15年,碼頭上的設施依然保持良好,欄桿上更放置不少魚形木牌「幸福小魚」作裝飾,為今天的碼頭開放作點綴。

早上有村民「游早水」(點新聞記者攝)

隨行人通道走往碼頭,沿途除了工作的記者外,就只有幾個村民在散步。行人可遠眺船灣郊野公園及鹽田景色,風光宜人。行至盡頭,小記留意到海面上水花四濺,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個長者沿着碼頭海邊「游早水」。小記上前與幾位長者泳客聊起天來,一名泳客笑說:「你們是外地人,第一次來自然覺得有趣,我們是本地人,天天在這生活,早就沒什麼感覺。疫情未到時,我們還可以去中英街走走。疫情來了,我房子在對面也回不去,困在村內沒事做,有時間都會來游水,舒展筋骨」。

人和魚都在快樂地暢泳。(點新聞記者攝)

據村民解釋,碼頭的水平其實不深,潮退時甚至可以摸到水底。由於水質好無污染,最早的泳客在早上六時已經到了,早上大概有一百多名泳客。以前小記去過不少公眾碼頭,越是人多的地方,海面上必然有大批的垃圾漂浮。在沙頭角碼頭,小記卻看不到一件垃圾,亦看不到半點油污,水面有的只是水草,碼頭柱石邊有一群小魚聚集。

人和魚都在快樂地暢泳。(點新聞記者攝)

聊了一會,突然聽到身後有人說著:「局長快來了!」,小記與村民們道別後,又跑回典禮會場工作去。活動在十時許完畢,距離上車時間還有半小時,小記把握時間,打算再去看看碼頭的風光,然而,時隔不過一小時,剛剛寧靜清幽的碼頭立即熱鬧起來,原來是遊人到來,大家開始在碼頭上遊覽,在欄桿前拍照留念。小記回到今早與長者泳客聊天的地點,幾位長者已離開,海面上卻出現與這片景色格格不入的污物:一包喝完的紙包飲料、一個咖啡鐵罐、還有一個塑膠瓶。旁邊的階級邊,一位父親正打算帶兒子游水;另一邊廂,垃圾正在海上飄,兩父子與垃圾都一同泡在水中。

父子與垃圾一起泡在水中。(點新聞記者攝)
一個塑膠瓶泡在水中。(點新聞記者攝)

香港擁有優美的海岸線,本是市民在假日舒展身心的好去處,政府以「發展生態旅遊」為目標,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遊系統,當中包含保育、尊重當地社區及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原意是好的,奈何「生態旅遊」本質始終還是「旅遊」。當旅客湧入自然鄉郊,帶來的不只是商機,還可能帶來大量垃圾,不單嚴重影響環境衞生,對附近居住的居民的生活亦造成嚴重影響。

其實,「配套」指的不單是基建工作,更需有不同的措施的配合。除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中取得平衡,還需要教育旅客認識到「生態旅遊」的本義,做到尊重當地社區。做好環境監督及檢控,保護香港珍貴的旅行資源,看來當局仍任重道遠。

遊客在碼頭拍照留念。(點新聞記者攝)
開放碼頭帶動商機,店商在附近販賣「幸福小魚」。(點新聞記者攝)

相關報道:

(多圖)沙頭角禁區逐步開放 設墟市及打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