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行政立法互相配合 土地房屋為最大考題

文/陳術

昨日,新一屆立法會進行第一次會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會議並回答議員提問,外界普遍認為新的立法會會議展現了新風氣、新景象。筆者留意到,立法會議員最為關注兩大問題,其一就是疫情防控以及支援業界措施,其二就是社會「討論已久」的土地房屋問題。林鄭月娥就房屋以至「北部都會區」等問題再次提供了方向,並指出聯同「北部都會區」、交椅洲填海等項目在內,料可提供100萬個單位應市。在中長期而言,本港的土地房屋問題似乎會得到解決,但筆者認為,方向終歸是方向,土地房屋問題最終能否解決,既存在不少變數,亦須視乎特區政府的決心。

在答問大會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表示市民需要一個有尊嚴的居所,問林鄭月娥能否給市民一個明確的路線圖及時間表,什麼時候市民真的可以「上樓」;而林鄭月娥則回答,未來15至20年有超過100萬個單位「應市」,政府還有一個十年建屋計劃,該計劃的30多萬個單位已全數覓得土地,不過如何能夠壓縮程序則是現時面對的挑戰。

市民還要等十五年?

對於立法會議員與林鄭月娥的一段對答,我們首先能從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根據特區政府的建屋計劃,即使特區政府在未來十年能「順暢」地推行建屋計劃,可能也只可以提供30多萬個房屋單位(按:應是指公營房屋),但現時在公屋輪候冊上,就有接近26萬宗申請個案;即是即使沒有太大的新需求,特區政府將推出的單位,可能只足夠應付現時的公屋輪候者,市民要「上樓」、「上車」(買居屋)等,可能還要等待到「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的單位「應市」,即要多等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筆者須指出,現時不論是「北部都會區」,還是正計劃填海的「明日大嶼」,其實發展計劃仍是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當中的發展困難,更是不可估量;例如,特區政府在「明日大嶼」填海或收地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可能會遭遇到不同人士以司法挑戰,之前特區政府投入港珠澳大橋工程時,就試過因為司法覆核而拖慢了建設步伐。又或者,特區政府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建築物料、工人短缺等問題,而令大型拓地計劃滯後,只要大家回想一下1990年代已經開始醞釀的新界東北發展,就會大概估計到,十五年後「大量增加房屋供應」,可能只是一個樂觀的估算。

議員要積極推動各項拓地措施

在中長期房屋供應未必明朗,短期供應又未必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以研究、立法會議員可以推動更多的開拓土地措施,例如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當中有一些土地接近市區或主要交通網,值得特區政府研究;又或者現存的綠化地帶,有些土地本身就在市區旁邊,即使不是「熟地」,也能算是較易發展的「半熟地」,政府亦可以加快研究。關於這工作,特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作為立法會議員,則負有重要的推動、配合以及監督角色。土地房屋問題之所以難解,全因為覓地、收地、勘探、設計、建設等工作「環環相扣」,只要其中一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供應;如果說防疫、通關是香港當前最大問題,那麼土地房屋肯定就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展現能力的最大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