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貧窮人口創新高 積極介入不可免

文/陳術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最新貧窮數字,2020年貧窮人口超過165萬人,按年大增了16.2萬,貧窮率為23.6%,即大約每四個港人,就有一人被界定為貧窮,數字為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在政策介入後,貧窮率則減至7.9%,貧窮人口就下跌至55.4萬人。不過,有一點要留意,就是政府今次所計算的「政策介入」與以往不同,今次數據改用了「恆常現金、非恆常現金及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即連全民派錢、公屋等福利也可能「算上」。筆者認為,各界不能否定特區政府的政策介入有助舒緩貧窮問題,可是,要進一步解決貧窮問題,政府始終要推行更進取的財富再分配政策,以至扶助貧窮人士能夠有更穩定的生計。

始終都會有「窮人」

對於「貧窮」的概念,社會大眾可能會以為,只要特區政府全力扶貧,香港或許就會大量減少貧窮人士,但在數字上,這其實不太可行,因為香港定義貧窮的方式,不是用上「絕對貧窮」的概念(例如每日賺取一美金或以下),而是用上「相對貧窮」的方式,只要港人的收入在月入中位數的一半以下,就可能被定義為貧窮人士,所以不論如何,香港還是會有「窮人」,問題只在於,特區政府能幫助「貧窮線下」的人多少,或者能在多大範圍減少人們跌入貧窮線。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如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所指,相信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大跌原因包括計及公屋福利;從數字上看,把所有現金、非現金福利都計算在減貧措施上,成效當然「顯著」,但特區政府改變計算減貧措施的方式,連全民派錢、其他非現金福利都算上,計算方式是否恰當就值得商榷,最易引人質疑的地方就包括有,政府又不是「年年派錢」,今次計算「全民派錢」減少了超過26萬貧窮人數,下年又如何呢?

請積極、主動地扶貧

不管特區政府如何計算「政策介入」後的數字,擺在眼前的,就是貧窮人口創下新高,對於香港這個「發達地區」而言,情況肯定是未如理想。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以採取更積極的扶貧措施,例如在最低工資下工夫,進一步保障低收入人士的收入,又或者提供更多資助的託兒服務,釋放婦女的勞動力。之前,有政黨倡議過政府加稅,把收入用於扶貧之用,筆者對此雖有保留,但亦在想,如果政府將來擴闊稅階,新增的收入,就應該以「專款專用」的方式,扶助基層弱勢。

要協助貧窮人士脫貧,包括防止跨代貧窮,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是做好教育工作。綜觀現時的香港教育制度,表面上12年免費教育為學童、青年提供了「公平」的學習機會,但實際上中產家庭與基層家庭對培育孩子的資源投放就大大不同,故近年出現部分學童「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如何加強支援貧窮家庭的孩子?一個公平的社會,即使是出身於貧窮家庭的孩子,都應該得到更好的支援及教育,如果因為缺乏照顧、資源而長大後變成另一個貧窮家庭,香港政府持續的扶貧政策,又豈會不「越扶越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