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人出艙 專家解讀空間站機械臂「神力」
今日(8日)凌晨1時,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太空人翟志剛、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三號太空人乘組第一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出艙活動中,由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再次耀眼亮相,托舉太空人到達指定位置開展出艙操作,順利完成了機械臂級聯裝置的安裝工作,為後續實現擎天巨臂的組合打下扎實基礎。
空間站機械臂是中國航太事業發展的新領域之一,融合了機、電、熱、控制、光學等多個專業,這也更加凸顯了雙臂組合轉接件的研製難度。隨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順利推進,雙臂組合轉接件將幫助兩個形態截然不同的機械臂完成轉接,保證組合機械臂具備承載更大載荷進行大範圍轉移的能力。此次出艙活動的「主角」——機械臂級聯裝置由雙臂組合轉接件和懸掛裝置組成,是空間站機械臂實現組合動作的關鍵裝備。其中,雙臂組合轉接件更是被空間站型號研製人員形象地比喻為「宇宙級機械臂轉接頭」。
五院空間站機械臂飛控負責人高升介紹,空間站機械臂由核心艙機械臂(大臂)和「問天」實驗艙機械臂(小臂)組成。按照任務規劃,實驗艙機械臂將隨「問天」實驗艙一起發射入軌,並將在太空中與核心艙機械臂完成「大小臂在軌組合」的亮眼操作,而實現組合的關鍵裝置就是雙臂組合轉接件。由於長度為10米的核心艙機械臂和長度為5米的實驗艙機械臂「體型」差異較大,因此端口設計也有較大差別。
如何做好兩個機械臂的對接,實現「1+1=1」的效果,完成適應性強、操作難度更大的任務,對研製團隊說是一個巨大的創新難題。為此,五院的研製團隊一次次開展方案論證,一輪輪進行設計優化,將小小的「宇宙級機械臂轉接頭」從創意變成了「四兩撥千斤」的科技神器。它不僅有助於完成兩個機械臂的介面互連,更實現了兩者間電氣和資訊的互通,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安全打通兩個機械臂之間的「任督二脈」。
完成任務,收「刀」回「鞘」
據介紹,在機械臂級聯裝置安裝過程中,首先安裝在核心艙艙壁上的懸掛裝置帶有巧妙的抱爪結構,用於捕獲和存放雙臂組合轉接件,並為它提供供電保證。完成懸掛裝置安裝後,太空人翟志剛輕推雙臂組合轉接件進入卡口位置,懸掛裝置在指令的遙控下,通過抱爪結構準確地將轉接件抓住,並將其「擁入懷中」。
五院空間站機械臂懸掛裝置主管設計師高翔宇介紹,雙臂組合轉接件好比「刀劍」,懸掛裝置則好比「刀鞘」。未來,當兩個空間站機械臂開展對接工作時,核心艙機械臂(大臂)將主動探向雙臂組合轉接件,通過末端視覺相機識別靶標,將其從懸掛裝置上精准取出,進而完成與「問天」實驗艙機械臂的組合,形成更長、更穩定的靈巧型空間機器人。屆時,空間站機械臂可達範圍直接拓展為14.5米,活動範圍可直接覆蓋空間站三個艙段,隨時實現對空間站艙體表面的巡檢。同時,機械臂在組合對接狀態下完成在軌任務後,又要重新分為大小機械臂兩個部分,此時雙臂組合轉接件自然是收「刀」入「鞘」,由核心艙機械臂主動將雙臂組合轉接件重新放回懸掛裝置中。
「未來,在空間站完成三艙組合後,太空人出艙任務大部分將由組合臂的形式完成。」專家表示,後續,空間站機械臂將通過雙臂組合轉接件實現兩個機械臂的組裝,進而完成高難度、更加多樣化的任務目標,這不僅是世界首次,更是中國智慧的重要體現。(點新聞記者劉凝哲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