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缺職位 食西北風 北部都會區只是個夢?
圖、文/鄭久慧
新一份《施政報告》擬大力發展新界北,興建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全面實現「深港雙城」融合及深化連接大灣區,提供92.6萬住宅單位,並帶來60萬個新職位,其中約15萬個屬於創科產業。昨早(14日)發展局長黃偉綸指出「北部都會區」這一願景計劃,將改變香港「南重北輕」的舊有發展觀念,全面解決居於新界的市民南下到市區上班的交通壓力。
但要在新界北提供逾60萬個職位,談何容易!若就業搞不好,有屋住沒工作,發展新界北恐將淪為地產項目,分分鐘變成另一個「數碼港」或「天水圍」!
一、工作機會都在市區 政府如何鼓勵職位北移?
施政報告提到將流浮山建成「國際級創新科技中心」,但是工作機會都在市區,這到底是願景還是「遠景」?政府將如何鼓勵職位北移?
政府數字顯示,2020年第4季就業人口360萬,其中約36萬人(10.8%)從事「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以及資訊及通訊業」。這是最有可能落戶在北部圈的產業,然而政府如何有信心這些公司願意遷徙到「北都會」呢?
現狀是由於接近內地,新界北從事兩地貿易的人數最多。北區及元朗從事資訊及通訊業的人口極少,元朗僅400個崗位,北區少於400個工作機會。屯門好一點,約850個。整個新界區創科產業最集中的,當數白石角科學園,提供約13000個職位,其實也不算多。反觀市區的觀塘,從事資訊及通訊業的工作崗位就有15000個,東區此類就業機會更多達25000個。
若未來「北部都會區」缺乏就業機會,如何留住人?
實際上香港大量工作崗位都在市區,根據2021年6月統計處數字,除公務員職位外,中西區工作崗位325871個,灣仔區為240667個,東區提供198621個工作職位,而南區就業人口59604人,整個香港島就佔了824763人,而且多為高薪的白領職位。
香港土地規劃如此畸型,曾任發展局長的現任特首林鄭及財政司長陳茂波,可會汗顏?回歸廿多年仍然「南重北輕」,政府在新界北撥了多少地建寫字樓?估計十根手指頭數得完!住在「大西北」的市民無法原區就業,每天山長水遠到市區上班,長途跋涉交通時間每日花去2小時,交通費高昂,發展局官員情何以堪?
二、市區劏房爭崩頭 新界公屋無人住
為何有劏房?因為香港土地規劃嚴重失衡,工作機會都在市區!基層工作時間長,動輒10-12小時,香港交通費貴,交通時間長,何堪每日折騰2-3小時搭車,只能選擇蝸居昂貴的市區劏房,就近工作!
即使獲派上樓,但市區公屋單位明顯較少,全港公屋住戶約200萬人,2019年房委會數據顯示,香港島住戶佔8.9%,九龍住戶佔34.3%, 而新界區卻高達56.8%!發展新界北都會,若缺乏職位,居民照樣要出市區搵工,只能周末回新界公屋,星期一至五仍要住劏房,恐造成公屋資源分配失衡。
十年來香港島新落成的公屋一直是零,九龍區也大幅下降,從2009年的7.7萬個單位,大幅下降6萬個,至2014年的1.7萬個,2019年略有回升至2.8萬個。新界區的新公屋單位增幅驚人,09年僅2.37萬個,5年之間增加6萬個至2014年的8.24萬個,2019年持續高企在7.21萬個新單位。
故此新界並不缺公屋,市區才缺公屋!重建西環邨帶來一點幻想空間,建成上樓要等到猴年馬月!
三、創科企業為何要選擇香港「北都會」落戶?
深圳前海宣布擴大8倍,提供大量人才孵化計劃,吸引港青前往創業。到廿年後香港「北都會」建成,香港人才早就在前海落戶了,香港地寸金呎土,租金一定不便宜,何以吸引人才歸來?
若講吸引高新科技企業來港,深圳那邊的南山區早已形成規模,國家級巨企比比皆是,例如騰訊、TCL等,香港如何競爭?
發展河套地區一直只是紙上談兵,今年2月,立法會通過撥款181億興建港深創科園第一期項目,河套終於擺脫荒地的命運,當時立法會議員普遍擔心交通配套尚未完善。幸好施政報告確認,港鐵北環線支綫將伸延至港深創科園,再接入新皇崗口岸,全面推動新界北與市區及深圳交通網絡的連接。值得關注的是港鐵到邊境的交通費高昂,勢必拖低居住在深圳的人才來港工作的意欲!
另一方面,港深創科園佔地87公頃,料提供12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相當於三個白石角科學園,但面積仍不及緊鄰深圳河的300公頃深圳科創園區。為應對來自深圳的競爭,施政報告提出「科技產業群聚協同效應」,除現有白石角科技園及港深創科園外,再整合落馬洲及新田的可利用土地,構建約160公頃的新項目「新田科技城」。
但這又引發另一個隱憂,負責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創科園的建設、營運、維護和管理的,是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這個公司是香港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未來香港創科命脈的大項目全數交由同一間公司處理,會否缺乏制衡,欠缺監察?政府是否應考慮將新界北創科項目交由另一間公司全權負責?
四、創科局大而無當?
2015年11月,特區政府成立創科局,投放超過1000億公帑,致力於推動「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惟創科局在前局長楊偉雄治下,花了不少納稅人金錢推動電競,本地電競盛事一場接一場,華麗場面背後滿布虛空。既有黃絲電競選手高喊黑暴口號,令市民失望;也受疫情影響,電競公司醞釀倒閉潮;更大的問題是,香港大部分中小企科技應用普遍滯後,創科局為何追求花巧,而不着力提高整體社會的科技質素?
「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本港企業提升科技水平,但申請成功率一直偏低,在18/19年度的申請成功率僅約16%。在2017年創科局再推5億元「創科生活基金」,至2020年初僅接獲103宗申請,成功率低至29%,總共批出8000多萬元。這個數字對比政府對電競產業的資助,根本九牛一毛。據18/19年度財政預算,財政司眼都不眨,大筆一揮向數碼港撥款一億元,改造「渺無人煙」的數碼港商場成為電子競技及數碼娛樂熱點,為電子競技比賽提供超豪華場地。
香港一直重金融輕理工,大型創科企業幾乎找不到。創科局一直「堅離地」,長年只提「基礎創科」,不提「創科落地」,大學科研成果只重視概念,無法投產成為真實產品,科研投資難以回收。施政報告提出方向性的政府架構重組建議,將工業及貿易署將併入創科局,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相信有望令香港創科真正落地。
總括而言,牛羊逐水草而居,人類也是一樣。「北部都會區」首重並非建屋,而是創造就業,鼓勵職位北移,終結香港開埠至今「南重北輕」的畸形土地規劃模式。若缺職位,居民個個食西北風,北部都會區恐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