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施政報告全文(下)
(七)持續改善民生
福利開支增長
120. 本屆政府對建立關愛社會,照顧弱勢社羣的承擔,可見於資源的投入。用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由2017-18年度的653億元,大幅上升至2021-22年度的1,057億元,四年間增幅達62%,且成為開支最龐大的政策範疇,佔約兩成。鑑於經濟前景充滿變數和嚴重的財政赤字,未來一年政府會集中推行已規劃的政策措施,並不時檢視成效,確保能惠澤有需要的巿民。
貧窮問題
121. 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大眾關心的議題。政府的責任是透過收入再分配,提供社會安全網,照顧有需要人士。去年底公布的2019年貧窮人口數字,計及所有現金和公屋福利後,成功把貧窮人口大幅由政策介入前的149萬減至64萬,可見安全網能有效發揮再分配功能,為不少基層市民提供實質援助,讓他們脫離貧困。
122. 以只計算收入,不計算資產的相對貧窮概念和方法為香港制訂貧窮線,是由我以政務司司長身分擔任扶貧委員會主席時所倡導的,目的是借助定期的數據搜集和分析,監察情況,並精準扶貧。過去分析顯示長者和在職貧窮住戶這兩個羣組需要特別關注,而公屋是最有效的減貧措施。因此,有人認為香港的貧窮問題其實也是房屋問題;本屆政府除了加快興建公屋外,過去幾年大幅改善現金福利。第一,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讓約57萬名長者,包括部分擁有自住物業或與有收入家人同住的長者,每月領取3,815元的高額津貼。第二,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大幅增加金額和放寬申請資格,讓收入不超過22,400元而育有兩名兒童的四人住戶每月領取最多4,200元津貼。第三,落實一系列改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措施,包括大幅增加租金津貼及放寬多項特別津貼資格等。這三項和其他改善措施令現金福利總經常開支增至2021-22年度的674億元,較2017-18年度高出56%。
123. 政府未來的扶貧策略主要會有四方面。第一,我們繼續以綜援、長生津等現金福利協助有需要長者脫貧,我們會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而合資格申請人將領取高額津貼。第二,我們會繼續發展經濟,提供培訓和再培訓,鼓勵就業,並以職津為較低收入的在職住戶,特別是育有兒童的住戶,提供財政支援。第三,我們會全力加快興建公屋,增建過渡性房屋和為輪候超過三年的合資格公屋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第四,在共同承擔的原則下,我們會加強強積金的退休保障功能。首要工作是在下一個立法年度修例落實取消「對沖」。我們亦會透過全力推行「積金易」平台以減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並落實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此外,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鼓勵市民將強積金一筆過資產轉化成退休後定期可領取的年金,為長者提供穩定收入。
安老和康復服務
124. 除了現金福利外,本屆政府亦大幅把安老服務的經常開支增加了85%,康復服務的開支增長亦有66%。儘管如此,由於人口高齡化,資助院舍服務需求遠超供應,我們必須按照多管齊下的策略增加院舍服務在短、中、長期的供應,包括增加向私營院舍買位、在合適的賣地項目加入條款要求私人發展商興建指定福利設施、在政府用地發展福利設施,以及在未來合適的公營房屋項目預留等同約5%總住用樓面面積的處所作福利用途。
125. 同時,我們會繼續增加日間護理和居家照顧服務,讓長者和殘疾人士可以居家安老和與家人同住。為便利長者在內地養老,政府會研究把「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符合資格的安老院,以及放寬長生津和高齡津貼須連續居港一年的申請規定。
愛護兒童
126. 我們已相繼落實多項加強幼兒照顧服務的措施,包括將資助幼兒服務規劃標準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增加幼兒服務名額、推出「幼兒中心家長津貼」,以及恆常化「課餘託管收費減免計劃」的改善措施。來年的兒童工作有兩個重點。第一,為讓虐兒悲劇不再發生,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經早前諮詢持份者後,我們正擬訂立法建議,建立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的機制,同時加強有關專業工作者識別虐兒的培訓,目標是盡快將法例提交予新一屆立法會審議。第二,我們會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由今年的9 000個,進一步在2022/23學年增至10 000個。隨着服務名額逐步增加,「零輪候」的政策目標指日可待。
婦女事務
127. 本屆政府除落實多項推動婦女發展的措施,包括將法定產假增至14星期、加強幼兒照顧服務、在政府處所內設置更多育嬰間並修例將歧視和騷擾餵哺母乳定為違法行為外,我亦欣喜任內致力推動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努力漸見成效。女性參與諮詢及法定組織的比率已於今年6月達到早年所訂的35%目標。
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
128. 政府致力為香港的多元文化族羣構建公平關愛的社會。本屆政府已落實約30項涉及教育、就業支援、醫療健康、社會福利及共融的措施,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下一步工作是政府以身作則,為少數族裔人士多提供受聘機會。
勞工福利
129. 本屆政府竭力回應勞工界多年的訴求,分別把法定產假增至14星期,並由政府補貼額外4星期的產假薪酬;把法定假日由明年起逐步增至17天,與公眾假期看齊;以及果斷地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我們將於下一個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取消「對沖」的條例草案。我們亦非常重視職業安全與健康,現正準備修例提高罰則,並於明年推出「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協助工傷僱員盡早康復並重投工作。
公營醫療系統
130. 在過去二十一個月的抗疫工作中,所有確診的市民和人士都能在醫院獲得適切治療。這成績殊不簡單,顯示本港醫療系統的高效專業和快速應變能力。然而,我們的醫療制度仍有不足之處,須在多個範疇作出改善,以應對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帶來的挑戰,其中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是刻不容緩。
131. 我早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倡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提倡基層醫療以減輕醫管局的壓力。經過數年努力,政府於葵青、深水埗、黃大仙、屯門、南區及元朗設立或即將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我們亦已於另外11區設立地區康健站。同時間,食衞局已着手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等方面的規劃,以期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藍圖,其中加大醫社合作將是重要的一環。
公共衞生策略
132. 新冠疫情為全球公共衞生當局帶來極大挑戰,香港也不例外。我們會就過去二十一個月的抗疫經驗作階段性總結,並考慮加強衞生署在制訂和實施公共衞生策略、監管和促進醫療科技及藥物研發等方面的核心功能,以提升該部門在應對未來社會和公共衞生發展的能力。
醫療人手
133. 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增加醫療人手,包括持續增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院校及自資院校的本地醫療培訓學額,以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療人員,以支援各項醫療服務發展。
134. 香港醫療系統素以優質和安全見稱。然而,一如其他先進經濟體,本港的醫療系統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人口老化、與生活模式相關的疾病與日俱增,以及公眾對醫療服務的期望不斷提高等。要應對種種挑戰,充足的醫護人手不可或缺。除了增加本地醫護人員的培訓學額外,立法會已完成審議相關的修訂條例草案,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從而增加本港整體的醫生人手。
135. 另一方面,我們亦需要強化其他醫療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特別是在基層醫療方面)的角色。食衞局會與各個醫療專業的法定管理局及委員會跟進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多項建議,包括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而讓市民選擇直接接受醫療專業服務(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避免延誤治療。此外,為確保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我們會向條例下的輔助醫療專業人員,以及護士、牙科醫生,以立法方式推展強制性持續專業進修及╱或持續專業發展。食衞局亦會因應現正推行而屬自願性質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的經驗,探討為尚未有法定註冊制度的專職醫療人員,如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營養師等,引入法定註冊制度,保障市民大眾的利益。
中醫藥
136. 政府已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興建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及中西醫協作治療住院服務,以及成立「中醫藥發展基金」等。為促進中醫業界長遠發展,政府會探討賦權中醫師指示病人接受診斷成像檢測(例如X光)及化驗檢查。
(八)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
優質教育
教育願景
137. 人才是香港向前發展的要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我在任內積極實踐我的教育願景——培育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對社會有承擔,並履行競選時的承諾,為教育投入額外資源。但從少數學生被誤導和激化參加違法行為,甚至參與組織極端的政治活動,我們更須關心下一代的國家觀念、價值觀和公民責任心。
加強政府角色
138. 青年興則國家興,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政府在教育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教育政策制訂者、推行者及監管者。為提升教育質素,我一直重視教育持份者的意見,並要求教育局須深入研究八個教育範疇,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議。我樂見教育局正聯同辦學團體、學校和相關機構落實建議,但與此同時,局方須以學生福祉為依歸,有效監察及跟進涉及學校管理和老師操守問題,為香港教育正本清源。
幼兒教育
139. 本屆政府為幼兒教育投入大量資源,目的是讓所有兒童,不論家庭背景,均可享有易於負擔、優質的幼稚園教育。現時多達九成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半日制幼稚園是免費的。我們會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強照顧有不同需要的學童、強化質素保證架構、推廣家長教育等,以提升教育質素。
家庭教育
140.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無論我們的上一代是否接受過高深教育,他們傳遞給子女的都是母慈子孝、兄弟相親、睦鄰友好、遵守紀律的價值觀。我認為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元素,而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是別人不可替代的。教育局將繼續支持各項加強家校合作和推廣家長教育的工作。
基礎教育
141. 在基礎教育方面,為更好照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絕大部分公營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並於公營中小學改善教師與班級比例和增加非教學人手,讓教師專注教學。從2019/20學年開始一次過把公營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更是本屆政府對教師展示最大的誠意和支持。我期盼教師團隊履行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的使命,並按社會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裝備自己,在基礎教育上為學生打好學習的根基,包括語文及閱讀能力、創新思維和對科學的興趣。
多元進階路徑
142. 為學生提供多元靈活的進階路徑,豐富學生的學習機會,我們已完成學校課程檢討,並由本學年中四級起在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實施優化措施。此外,我們將檢討毅進文憑課程資助計劃,以繼續為中六離校生和成年學員提供另一學習途徑,從而取得就業和進修所需的正式學歷。在職業專才教育方面,我們會持續推廣應用學習為有價值的高中選修科目,發展更多元化且與時並進課程,實踐與理論並重,照顧學生不同興趣,並為他們的升學就業開拓更多出路。
專上教育
143. 本屆政府推出多項措施,確保今日所有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3322」成績並有意繼續升學的學生,都會接受到資助學士學位教育。事實上,香港的專上教育是我們的優勢,不但可培育本地人才,也可為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出一分力。
144. 我在今年7、8月期間分別到訪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了解他們最新發展和動向。我樂見本屆政府投放在大學研究的資源正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並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例如教資會早前公布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由海外和本地學術界翹楚評審了橫跨13個範疇、41個學科約16 000個研究項目等,其中有25%獲評為「世界領先」水平,另45%獲評為「國際卓越」水平。為期三年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原定明年7月結束,我建議把計劃延長兩年,讓工商界能繼續善用計劃支持高等教育界的研究工作。
特殊教育
145. 我們致力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屆政府投放在融合教育的經常開支倍增至每年約36億元,而在特殊教育的經常開支亦由每年約25億元增加至每年約35億元。這撥款尚未計及屬勞福局有關為學前兒童提供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非華語學生
146. 為鼓勵非華語家長安排他們的子女入讀本地幼稚園,由2017/18學年起,教育局為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並錄取了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但更重要的是評估成效並作出適當的調整,使語言不會再成為非華語人士融入香港社會和進入職場的障礙。
國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147. 「三歲定八十」,特別是個人品格、國民身分認同的教育必須從小朋友做起。教育應協助學生從小就正確認識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人民生活,包括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我和教育界不少前輩都對特區政府自2018/19學年把中國歷史科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對課程進行修潤,以及本學年取代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寄予厚望。同樣地,教育局會負起監察功能。
148.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為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教育局近年透過「優質教育基金」設立撥款計劃,支援學校推展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積極面對逆境,建立正向思維。針對網絡假資訊的不良影響,我們加強培養師生媒體和資訊素養,並善用「優質教育基金」支援學校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教導學生辨別資訊真偽、建立慎思明辨的能力、鞏固價值觀教育。
吸引人才
建立人才庫
149. 香港正面對人口急速老化及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挑戰,人力資源供應面臨樽頸。香港作為一個細小經濟體,難以單憑培育本地人才便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我們需要更進取地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豐富香港的人才庫,推動高端經濟發展和抓緊《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150. 政府在去年宣布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2 000個,以擴充香港人才庫。措施成效顯著,去年已有超過1 700名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才獲發配額。我決定進一步將「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4 000個,以吸引世界各地優才來港工作。
人才清單
151. 政府2018年公布首份香港人才清單。我們剛完成檢討,決定新增「資產管理合規專才」及「環境、社會及管治相關財經專才」專業,並擴闊部分原有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及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和「藝術科技」專才,以及優化法律及爭議解決專才的要求,以配合香港未來重點發展金融、創科、文化藝術和爭議解決服務的政策方向。此外,我們會透過海外經貿辦和內地辦事處的網絡,協助相關政策局吸引人才來港工作。
金融服務人才
152. 香港作為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國際金融中心,需大量金融服務業人員。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會與教育局和勞福局研究,為金融科技行業在資歷架構下建立專業資歷基準,讓僱主及從業員有更清晰及認可的專業發展階梯,並同時把更多金融相關課程納入「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這行業。
法律人才
153. 為吸引及留住頂尖法律人才,律政司將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解決國際商業糾紛的資歷要求、釐清業務交易律師相關證明文件要求等。另外,律政司會恆常化自去年6月推出的先導計劃,為短期來港參與仲裁程序的合資格非香港居民以訪客身分入境,無須事先取得工作簽證,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知識產權人才
154. 提升私營企業知識產權人力資源是建設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關鍵。知識產權署會優化和舉辦更多知識產權管理人員計劃培訓課程,以協助中小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商品化的人力資源。
研究人才
155. 近年為壯大創科人才庫,政府是不遺餘力。其中,我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就非常成功,第一批獲聘用超過40名來自八個經濟體的傑出學人及其研發團隊已陸續來港。我們會繼續推行此計劃,以引進更多知名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讓本地大學在創科研發活動更上一層樓。
156. 為鼓勵教資會資助大學靈活調配資源以培育更多研究人才支持其研究活動,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將由七成進一步放寬至十成。此外,我們已邀請教資會評估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的供求情況,並考慮增加資助學額的可行性。
航空人才
157. 航空學院於2016年成立,致力培訓香港及區內空運管理人才。航空學院不但積極與本地教育及職業訓練學院和國際民航組織等合作推出課程,還與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合辦航空運輸管理高等碩士課程,成功吸引來自香港和「一帶一路」沿線多國派員就學,國家教育部更已批准內地業界高級管理人員從明年起可報名修讀相關課程。
藝術文化人才
158. 人才是締造優秀藝術文化的靈魂,我們會更着重培育不同藝術及創意領域的人才,例如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劇本創作。在粵劇方面,我們會訓練年輕人才,支援粵劇從業員的持續專業發展。在電影業方面,我們會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培育新晉導演和編劇人才。
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
159. 為推進大灣區雙向人才流動,以及積極回應國際商會對便利非中國籍港人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期盼,我已向中央提出具體建議。我獲悉相關部委將積極考慮促進粵港兩地人才流動,特別是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商務、科研、交流訪問等活動的有關安排,並為此同意於本年底與特區政府進行工作會商,這將有助提升吸引外商和海外人才落戶香港。
與青年同行
160. 過去兩年,香港面對嚴峻挑戰,促使我們反思青年工作的定位和重點。一方面,我們應建立更有效的渠道,聆聽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聲,務求更適切地滿足他們對學業、事業、房屋、向上流動、發展潛能等不同範疇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更須注重培育青年正向思維的工作,讓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願意為國家、為香港未來奮鬥的新一代。就此,我邀請青年發展委員會研究豐富現有計劃並推出全新資助措施。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會,我特別安排三場與學生和青年的會面,直接聆聽他們的心聲,我期盼在《施政報告》公布後有更多交流機會。
161. 中央同樣關心香港青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須「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近日中央部門和相關市政府亦推出支援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措施,包括支持我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及支持深化各項內地實習和交流計劃。
162. 為鼓勵青年議政,我們已將「青年委員自薦計劃」轉為恆常項目,定期招募18至35歲青年加入政府諮詢委員會。至今已有約270名青年獲委任至諮詢及法定組織擔任約440個職位。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亦從2017年底的7.8%上升至現時14.8%,逐步邁向本屆政府訂立 15% 的目標。
(九)走出疫境
163. 儘管香港有鴻圖大計,眼前頭等大事仍然是令社會繼續盡最大努力穩控疫情,以達致早日恢復跨境人員正常往來。回顧二十一個月的抗疫工作,我和政府同事、醫管局及專家團隊,堅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秉持科學態度,在廣大市民全力配合下,成功戰勝先後四波疫情,並從實踐總結經驗,適度調校防疫策略。這個策略令本港確診個案總數和死亡個案屬全球的低水平,以香港的城市密度、人員和貨物的流動,能有如此成績,每名香港市民應記一功。我亦要衷心感謝每一位參與抗疫的公務員、醫護人員、院舍員工和不同行業人士,緊守工作崗位,令我們的城市盡量在疫情中維持正常運作。我更要代表特區對中央政府在抗疫工作中給予香港的關懷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164. 政務司司長在上月率領香港特區政府團隊與內地相關單位進行了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議,雙方詳細探討了逐步有序恢復「通關」所涉事宜,以及評估「通關」以後可能面對的風險。雙方會進一步研究細節,爭取盡快舉行第二次對接會議。要成功爭取「通關」,市民的支持至為重要。如果你或家人朋友仍未接種疫苗,請不要再猶豫,盡快打針,保護自己及家人免受病毒感染,並為跨境出行創造有利條件。
(十)結語:團結建未來
165. 立法會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市民,在總結我五年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這一刻,我想說幾句感性的話。
166. 我從四十一年前離開大學校園,踏入政府以來,一直堅信憑着為民服務的理念和積極有為的作風,就可以在政治體制內建設更公平、更仁愛的香港社會。我有幸參與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回歸後又在不同工作崗位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四年多前就任特區行政長官,深感任重道遠,既是我公務生涯內最大的榮耀,也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戰。
167. 上任不到兩年,就因「修例風波」、社會暴亂、外部勢力不停粗暴地干預香港事務、新冠疫情衝擊,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支撐着我排除萬難的動力,來自中央永遠是特區堅強後盾的諄諄囑咐、我在就職時承諾為香港市民一直護航的不變初心和家人的無限信任及默默支持。今天,香港在國家安全和選舉制度雙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我比任何時候都對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亦更期盼我們可以培育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薪火相傳。
168. 明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大日子,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跨局跨部門委員會已展開籌備一系列慶祝活動的工作,並於稍後與社會各界溝通,共同舉辦更多精彩活動,務求達致普天同慶、共賀回歸的宗旨。有人曾經形容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這一刻,是《基本法》保證「五十年不變」的中途站,開啟了「一國兩制」的下半場;但我的看法是,「一國兩制」在中央督導、特區配合下,已完善了維護國家安全應有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和特區符合憲制秩序的選舉制度。這個受《憲法》和《基本法》保障的制度已經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之一,只要特區堅持以「一國」為本、「一國」為根,以「愛國者治港」,「兩制」肯定會枝繁葉茂,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在這個新起點上,《2021年施政報告》展示了新氣象,勾劃了新布局,讓我們齊心同行、開創未來!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