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鑒今 中國紅軍長征故事(31)

圖為甘肅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它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網上圖片)

文/曾財安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與由中央紅軍核心成員及縱隊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了陝北吳起鎮,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勝利結束。22日,中共中央在吳起鎮舉行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就當前行動方針明確指出:陝甘支隊走了一千公里,到此地區的任務已經完成,敵人對我們隊伍的追擊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

經過充足的休整後,毛澤東於11月5日率紅一軍團(林彪部)前往延安以南的甘泉縣象鼻子灣村,與由紅25軍(徐海東部)、紅26軍(劉志丹部)剛組成的紅15軍團會合,並在當地向部隊發表了著名的「雪地講話」:「長征勝利結束了!367天,我們走過了11個省,經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萬水千山,攻下許多城鎮,最多的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十二個月的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上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着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開動了每人的每只腳,克服了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險阻,歷盡千辛萬苦,完成了偉大的歷史任務。」

毛澤東同時指出,未來的任務是保衛陝北蘇區,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所以陝甘晉三省是今後發展的主要區域。同時鑒於日本侵佔華北五省的醜行,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抗日救國是未來革命的重心。敢於總結過去,善於立足現況,智於計劃將來,這是毛澤東開創的黨內優良工作文化,也是由失敗走向成功,從成功走向更成功的不二法門。中國共產黨從創立走到今天,這一百年的豐功偉績就是無可辯駁的明證,也是我們做人做事需要學習的最佳榜樣。

現屆特區政府成立4年至今,經歷了回歸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如黑暴騷亂、新冠肺炎等驚濤駭浪,目前雖在中央的支持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前路仍然艱巨,任重而道遠。現在,政務司司長及幾個關鍵局長已經先後換上了更適當的人選,官場風氣也開始比之前積極。為了更好地掌握工作,特區政府現在是不是要如毛澤東般,總結過去4年施政的得失經驗,為香港的未來作出全面的、進取的、實事求是的謀劃呢?林鄭特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便是最好的契機。

1935年9月,毛澤東領導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後,張國燾堅持率領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約8萬多的紅軍南下。10月中旬,紅軍南下部隊進行了綏崇丹懋戰役,擊潰國民黨川軍6個旅,打開了通往天全、蘆山的道路。接着,紅軍又發起了天全、蘆山戰役,於11月12日先後攻佔寶興、天全、蘆山,殲滅川軍一部。11月19日,紅軍在通往成都平原的咽喉百丈地區與川軍10多個旅激戰7晝夜,雖殲敵1.5萬餘人,但自身也傷亡近萬。

在國民黨軍的不斷圍攻下,南下紅軍連續作戰,缺少糧、彈,不斷減員而無補充,戰鬥力大為削弱。至此,張國燾被迫改變策略,由進攻轉入防禦,一路且戰且退。1936年2月,南下紅軍撤離天全、蘆山、寶興地區,向西轉移,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雪山,於3月進入西康省道孚、爐霍、甘孜地區,部隊這時減至只有4萬餘人。

1935年的冬天,張國燾過得格外寒冷。就在他為南下還是北上左右為難的時候,一位名叫林育英(林彪堂兄)的共產國際特使從蘇聯來到陝北,見到了洛甫及毛澤東等人。在得知紅軍內部的巨大分歧之後,林育英於1936年1月16日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致電張國燾,要求其取消另行建立的中共中央,並給予張國燾台階,着他可立即就地成立西南局,直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而不是洛甫與毛澤東的中共中央。

林育英的話語分量張國燾清楚明白,沒有共產國際的認可,像瞿秋白、李立三等,都被剝奪了領導權,而通過共產國際的加持,即使是王明這樣的一介書生,也上演了一步登天的奇跡。張國燾現在所處境況困難,完全沒有出路,形勢比人強,加上朱德、徐向前、陳昌浩在旁的不斷勸說,所以不得不認真地考慮改變立場。

1月17日,張國燾向林育英發電報稱,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作出了謀求黨內統一的態度。林育英回電說,兩個中央的對立,雖屬不幸,但這是蘇維埃運動發展過程中的難免現象,現在不宜爭辯已往是非,應以革命事業為重,急謀黨內統一,更建議由他自己暫時擔任雙方的中間聯絡人。洛甫隨後致電張國燾,同意林育英建議;之後張國燾覆電表示贊同,最終決定同毛澤東和解,率軍北上。6月6日,張國燾取消其中央,改組為西南局。

7月2日,紅二、六軍團約共1.43萬人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旋奉中央軍委毛澤東指示,與紅32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林育英代表中共中央,迎接北上的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中央紅軍、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於甘肅會寧。

至此,歷時兩年,長征行程中的四路紅軍主力;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與紅25軍同時齊集於陝甘地區,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展革命事業的新篇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