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偉業 | 第一顆衛星升空 開闢中國航天事業
「東方紅一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時也是東方紅人造衛星系列的首顆衛星。這顆人造衛星與中國1964年的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的第一顆裝載核彈頭飛彈、1967年的第一顆氫彈並稱為「兩彈一星」。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新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雖比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它的技術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的第一顆衛星,質量更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的總和。
1962年,中央成立中央專委,專責人造衛星的研製方案。1964年,中國經濟形勢好轉和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為發射衛星奠定了基礎。1965年1月,周恩來總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體方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的錢學森向原國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受到了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因此,將651定為衛星任務的代號。1966年1月,宣布成立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代號651設計院。同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的委託,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對重大問題進行了反復的慎重的討論,確定我國第一顆衛星為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為發展我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警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專家組建議:第一顆衛星為一米級,命名為「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台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並讓地球上從電波中接收到這段音樂而命名。
1965年1月,東方紅一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當時共做了五顆樣星,結果第一顆衛星就發射成功。該院制定了「三星規劃」:即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和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而孫家棟則是當時「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衛星為近似球形的72面體,質量173千克,直徑約1米、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轉速為120/分,外殼表面由按溫度控制要求經過處理的鋁合金為材料,球狀的主體上共有四條二米多長的鞭狀超短波天線,底部有連接運載火箭用的分離環。衛星飛行軌道為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為傾角68.5度的近地橢圓軌道,運行地球一圈周期為114分鐘,該星採用銀鋅電池為電源。
「東方紅一號」衛星除了裝有試驗儀器外,還可以以20.009兆赫的頻率發射《東方紅》音樂(音樂盒由502所研製),衛星運行期間,有外國無線電愛好者錄下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廣播的《東方紅》音樂。「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工作壽命20天(實際工作壽命28天),期間把遙測參數和各種太空探測資料傳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從此,中國正式進入太空時代。
2005年4月21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召集了當年曾參加設計、研製、生產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員,在「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北京衛星製造廠為紀念碑揭幕,製造廠為配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周年紀念,亦製作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館展出。
(百年偉業系列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