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偉業|抗日戰爭勝利 中共在抗戰中成長壯大
中國抗日戰爭,或稱日本侵華戰爭,史稱八年抗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17年正式更正為十四年抗戰。指20世紀初期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的戰爭,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於中國境內。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展開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算起則有八年,故有「八年抗戰」之稱,是為中日全面戰爭;若往前追溯自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則這場戰爭為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次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滿洲國。後令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登基為滿洲國皇帝。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從盧溝橋進攻平津地區,不久華北淪陷,中日全面開戰。8月13日,中日雙方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爆發。12月13日,南京保衛戰南京失守,侵華日軍主導下發生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20萬至30萬人遇難;中國首都遷至重慶,重慶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中國抗日戰爭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應將竊取自中國之所有領土(如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國對日本發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投降,中日戰爭告終。
中國抗日戰爭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日軍約百萬的主力部隊被牽制於中國戰場,而無法向北進攻蘇聯配合納粹德國的要求牽制蘇聯兵力,使得蘇聯遠東部隊調往歐洲得以保衛莫斯科,並調派精銳兵力支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事,減輕其他同盟國在各個戰場的作戰壓力;雖然日軍占領東南亞及印尼等地,但日本海軍無法登陸澳大利亞阻斷同盟國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抗日戰爭勝利為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到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之所以稱其是歷史轉折點,一是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二是抗日戰爭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後抗戰,收復大片國土,力量大幅度上升,得到人民擁護,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抗日戰爭結束以後,1947年是國共力量對比的重要轉折點。人民解放戰爭三年多就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隨之誕生。不久,中國又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踏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所有這些,歸根到底就是由抗日戰爭這個歷史轉折、這個力量准備所造成的。用一句話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樞紐—這就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抗日戰爭中汲取智慧和啟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抗日戰爭的勝利可以給我們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啟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抗戰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較之以前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深入,並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到了列強長期侵略和欺淩,但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同時任何力量也不能動搖我們堅持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百年偉業系列之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