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實名使用電話卡非新鮮事 社會勿放錯重點

文/馮沛賢
經過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後,行政會議剛通過訂立《電訊(登記用戶識別卡)規例》,電話卡實名登記制度將會相關工作亦會分階段執行,相關制度總算實施有期,並與全球約155個司法管轄區看齊,在國際慣例上追回落後。當局拿出對策,堵塞以匿名身份持有「太空卡」胡作非為的漏洞,實屬港人之福。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好好利用可改善和便利人類生活,惟當被不法份子將其應用於不當途徑,則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令市民損失慘重。早前一名九旬婦人陷入電話騙案而被騙2.5億元,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實名登記電話卡的推行正好針對這種種問題,可較容易追查太空卡使用者的身份,有望杜絕騙徒利用電話之便犯案,從而減低市民受騙的機會,是百利而無一害。
再者,除了涉及巨額金錢的電話騙案外,近年香港社會動蕩,政局不穩。黑暴事件頻發、警民對抗持續多月,很大程度源於黑暴勢力肆意於網絡製造假新聞及散播假消息,號召人手參與黑暴行為。在實名制正式執行後,追查這班立心不良、煽惑群眾者的身份難度將會減低,可對一班明哲保身的參與者造成阻嚇,令網上大肆宣揚黑暴信息的局面成為歷史。
落實電話卡實名制的另一關注點,則與個人私隱有關。明顯地,當實名制一詞被提起後,觸碰不少港人的敏感點,將其與有損個人私隱及打擊言論自由扯上關係。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回應指,將來登記做法跟現時電訊商與客戶以合約形式訂立的月費卡用戶計劃中,要求用戶提供的登記資料相若,甚至暫未提到太空卡的個人用戶在登記時需提交住址證明。既然自香港廣泛使用手提電話以來,傳統的手機號碼「上台」模式一直相安無事,未有出現有關私隱問題的爭拗,那麼將制度擴展至無合約的儲值卡又有何問題?
從不同角度看,太空卡的登記制度是正確舉措,不應存在爭議,所謂的憂慮亦以偽命題為多,社會應盡量避免放錯重點,同時當局應再三檢視政策是否仍存有潛在漏洞。俗語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存心當騙徒、唯恐社會不亂者,總會深入不毛尋找制度漏洞,以求續命,而實名制度只應用於本地發行電話卡,當局須評估不受規管的外國電話卡會否成為缺口而被大肆利用。
其次,當局因應諮詢公眾意見,放寬個人和企業名義持有太空卡的限額至10個和25個。若有人或企業單位無需用盡規定的電話卡限額,繼而將這些「quota」變成炒賣生意圖利,轉售予太空卡用量需要比規定限額多的用家,若涉及法律責任時又如何處理?甚至給不法之徒埋手,又如何對準從事違法人士行為的執法?
希望當局在制度落實後會定期檢視,讓政策能夠緊貼社會,與時並進,防止有心人鑽研當中漏洞,繼續胡作非為。
(筆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