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從「河水不犯井水」到重提「群眾路線」

文/關品方

回歸頭15年,當「一國兩制」還在磨合階段的時候,香港已有不少人將「兩制」理解成互相隔離,政府內部瀰漫抗拒內地的思維,最好是不相往來。其中,對新界北土地長期發展規劃的安排,就很能說明問題。當年港人害怕所謂中央干預,最突出的一次是有記者追問國家領導人有關特首會否由中央「欽點」,引來主席雷霆之怒,亦因此坊間傳出名句,所謂「河水不犯井水」。這是歇後語,意指兩不相干。

現在回顧起來,當年港人對於「一國兩制」,以為最好就是盡量互不往來的理解,實在大有問題。當然,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國際環境和境內外形勢,最主要是中美之間綜合國力的差距和內地與香港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的確存在一個鴻溝,當然還有生活和風俗習慣導致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當年的香港,特別是上層階級、高層官僚、商界精英和知識分子,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有假洋鬼子特有的買辦風習,對內地人持傲慢和偏見,以看不慣和嘲笑內地人為時尚,甚至公開自認「黃皮白心」。港人一度以為可以長期保持這種優勢不變。從北京的角度看,似乎嚴重低估了自身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當年對港人持謙遜和仰慕,尤其喜歡港產電影和歌演藝人。沒想到40年改革開放之後,內地發展潛力如井噴,形勢逆轉。美國的觸覺相當敏銳,從2008年開始已忌憚中國的和平崛起。這期間,一般港人不習慣內地急起直追。過往的「窮親戚」不是要依靠港人接濟的嗎?為何突然暴發?昔日的「大陸阿燦」,今天的闊氣土豪?怎麼搞的?不行,那麼,經濟成就不提,「反正這邊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深圳河對岸肯定不會有!」

現在回顧起來,所謂「一國兩制」,最精準的理解應該是在「一國」的主導下,主動權在中央,特區行政應聚焦「兩制」之間,有力、有利、合理地在各個社會和经濟層面互動,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充分利用「五十年不變」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磨合。

港人回顧1997年以來的頭13年,中央的第十和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未有具體提及香港,只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開始第一次把香港納入全國發展藍圖,逐步深化到今天,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對香港特區的期待日益具體,主旋律是大湾區融合,要求香港參與到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中來,不要落伍掉隊。

由此可見,內地的大環境改善和變遷,已為香港帶來根本性的範式轉移。近年的國際環境,亦隨中美之間綜合國力的彼消此長,從不斷積累的量變發展到根本的質變。港人歷經過去两年的衝擊,到今天大抵已有充分認識。因此,所謂「河水不犯井水」這個說法,固然應該嚴肅批評,要徹底糾正過來,但時移勢易,當年的理解容或有所偏差,但不足深究。兩個制度和兩個體系之間,不存在互相排斥、老死不相往來的問題。最終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是充分溝通、互相合作、心存好意、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共謀建設,對「一國兩制」的正確理解。如果能夠清楚認識到兩制互動的必要性,就能夠從根本上排除抗拒回歸祖國的各種奇談怪論,舊泛民派採取的「反中、對抗、仇視」的錯誤路線就不攻自破。

「兩制」互存互動50年,最終的冀求是通過互相學習、共融互通,到2047年,是否仍需要堅持「兩制」?到其時,再繼續強調「兩制」之間的差異,可能已沒有什麼必要。此所以現時提出延續「一國兩制」50年到2097年,可能為時尚早。

古語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世紀的國際局勢和環境高速發展,由於創新引領科學,法治拉動民主,無人能夠預知未來10年將會如何,遑論更遠。此所以「河水不犯井水」這個說法,已經落伍。觀乎當前國際形勢,敵對勢力正力圖拉開香港和內地的距離,兩地之間各不相干的思維絕不可取。舊泛民派應該從速糾正這個錯誤思維。如果可以,那就「一切與國家為敵」的奇談怪論都可以逐個擊破,不存在所謂香港臣服或屈服於中央领導的問題。國家主權、國家尊嚴、國家安全,還有國家的發展利益,在這個高台上,內地和香港的目光應該完全一致、殆無疑問。在這個關乎國益的根本性問題上,沒有討論的餘地。何謂愛國者?怎樣定義?如何辨別?這三條問題,簡直多餘。

近日,有關「回歸前內地在香港開展工作,當年是否眼中只有權貴而忘記了群眾路線」的問題討論,港人亦要按歷史上的實際情況,予以客觀分析,此一時彼一時,不可一概而論。從1983年到1992年,當年香港的人心浮動,不少人才和資本醞釀離開。因為內地的改革開放還剛起步,當年身處歷史階段的重大轉折,有多少港人能夠高瞻遠矚,目光如炬,洞悉將來?當年的工作聚焦在資本主義這一邊,未可厚非。如今時移勢易,香港回歸接近25年,市民的聚焦已是社會是否公平,分配是否公正,政府能否改善民生,法治能否改良民主?這些都是年輕人關心的問題。資本主義制度「老了」。「老了」就得改良,要加添社會主義的民享公有、共建共融的健康因素,着眼於97後出生的一代,和他們行將來到世上的嬰兒。他們才是2047年的主人翁。

港人要重返民主回歸的初心。政府要考慮公眾利益和市民情緒,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別的不說,公務員(包括领公帑的公職人員)的薪酬福利長期過高,也會積聚民憤民怨。為政者一定要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現階段不可過度強調資本家的負面作用,因而導致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長期存在。問題的症結在於政府的懶政或施政失誤。例如,土地供應和樓價高企問題,就長期未能夠完滿解決。現在是時候直面政府要走「群眾路線」的問題,要有前瞻性,要考慮到90後甚至00後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有長期規劃,嚴格實施,落實問責。2047年的香港將會如何?年輕人的想法、期望和機會,十分關鍵。創新和科技推動经济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社區造就新社會階層的出現。既成的傳統施政模式和對社會痛點的考慮已不合時宜,不切實際。公務員體系已落伍於形勢,亟待從速改善,確保「愛國者治港」團隊落實「兩制」互動的施政方略能夠高度一致,愛國護港的心志一致,步伐一致,目光一致。否則,即使國安法和新選制落實,亦難以扭轉香港已經快要掉隊的形勢。

總而言之,「河水不犯井水」已經不合時宜,現在是政府重拾群眾路線的時候。港人要有嶄新思維,對前景要有期待,對發展規劃要充滿憧憬。從政者需要有前景論述,關鍵是明確宣示摒棄「反中抗中仇中」的錯誤思維,以輿論勸導,以法治禁止。子女無休無止地對父母指手畫腳,態度惡劣,敵視無禮,伊於胡底?何不改負能量為正能量,抬頭看路,登高望遠,重新審視香港在國家發展大棋局的定位,尤其是如何融入大灣區?

良駿敗于拙御,智士躓于暗世。期待下届特首,不論是誰,以新文化、新姿態、新思維,帶领特區迎頭趕上,傲立潮頭,不甘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