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洗手非潔癖 或強迫症先兆
![](https://dw-media.dotdotnews.com/dams/share/image/202101/23/600b09dae4b05e1e6abaca13.jpg)
不合理行為添焦慮 礙生活工作早關注
疫情持續近一年,市民防疫意識大大提高。除出街佩戴口罩外,每做一件事前都主動潔手、搓手;回家後亦會消毒家居每個角落等……不過日日如是,重複又重複,或令不少人在抗疫之外,更加擔心自己會患上強迫症。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因為防疫而頻密洗手,並非強迫症的常見成因,但若頻密洗手後仍感覺不乾淨、反覆拖地抹屋至筋疲力竭仍不放心,才有可能是強迫症的先兆!如不及早關注問題,會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
不少人會覺得,每日重複洗手、消毒家居,就是潔癖,但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雖然強迫症常令人聯想到潔癖,但強迫症絕不只是潔癖,而為了防疫而頻密洗手,並非強迫症的常見成因。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醫學上還沒找到強迫症的具體原因,有個別研究指出可能和人腦內部分基因突變,使病人的思維改變。除了基因突變,壓力、焦慮情緒都和強迫症有關,但生理性的原因至今還沒有找到。」
![](https://dw-media.dotdotnews.com/dams/share/image/202101/23/600b09dbe4b05e1e6abaca15.jpg)
行為重複 「合理性」關鍵
防疫的洗手和強迫症的洗手,最大分別是行為的「合理性」,以及對生活有否造成影響。「例如,很多人相信『1』是自己的幸運數字,每次買六合彩都要有『1』,或者每年某些日子一定要去某個廟拜神。但這類想法和做法通常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太大影響,所以不算是強迫症。」張漢奇解釋說。
相反,強迫症的行為就缺乏「合理性」。就以洗手來說,患者可能每次洗手都要依循一個特別模式,例如一定要由拇指洗到尾指,每隻手指要由指尖到指根來回洗兩次等,並不合常理,甚至連患者自己也覺得不合理,但卻無法不去做;又例如洗澡,如果全身上上下下每一個關節都仔細地塗上皂液後,雖然重複做了七次,但只要做少一次,就要重新再做,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就是典型的強迫症。
其實醫學上的強迫症症狀包括「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前者包括反覆而持續的思想、衝動或影像,常見意念是「怕髒」;而後者包括重複行為如「重複洗手」、「重複檢查」,以及重複的心智活動如「重複默念字句」等。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理解這些強迫行為或意念是不合理及過度的,但卻無法制止自己。
「強迫症的行為雖然五花八門,但大部分可歸納為逃避、檢查、蒐集、固定的程序、安慰、糾正。行為一般都會花去病人很多時間,以致病人很久才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連工作也受嚴重影響。更會引起一些身體的問題,例如洗手導致皮膚發炎等,都是十分常見的例子。」張漢奇說。
![](https://dw-media.dotdotnews.com/dams/share/image/202101/23/600b09dce4b05e1e6abaca17.jpg)
斷尾不易 治療須有耐性
治療強迫症,每位患者的治療方案都不同,需因應個別需要和不同病徵對症下藥,張漢奇指出,強迫症關係到腦裏的分泌改變,例如病人腦內一種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失去了平衡,而血清素的作用是調節緊張,所以服藥會有幫助,可以借助藥物調節患者腦內的血清素,有助減輕強迫症。此外,很多時除了藥物治療,也需要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張漢奇強調,強迫症要完全斷尾並不容易,不過,只要病人配合治療,以及有家人鼓勵,大部分都可以有明顯進展。「病人要注意幾點,第一,一定要準時食藥;第二,當壓力大的時候,強迫症病情會較差,這時候切勿灰心,可以盡快向醫生覆診,例如加藥或減藥;第三,對心理治療要有耐性,因為一般都需要比較長時間才見效。」
張漢奇又指,根據統計,男性普遍比女性早發病。病徵可以隨着時間愈來愈嚴重或減輕,通常愈早求醫的話,康復得會比較好。